据唐杰介绍,在这样的场合,参与的青年们的表现也非常优秀.无论在与国外学者、青年的交流沟通,还是与商界精英的对话中,他们展现出的能力都获得了非常多的肯定.
有的在校大学生参加完活动以后,明确了自己想要什么,毅然换掉了专业,如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而有的更是获得了企业老总的赏识,希望能够收入麾下.“这是对基金会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我国青年的一种肯定.“唐杰强调.
一次交流,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这让唐杰认识到努力为青年创造交流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模式只有MODEL APEC项目的塔尖青年才能真正受益,远远无法满足当下我国众多青年的需求,也无法令基金会自己满足.
走进校园的“MA说”
通过MODEL APEC项目,环亚基金会发现我国的青年需要优秀的企业家资源,同样,企业家需要不断地引进优秀青年人才满足企业的发展.
唐杰强调:“青年和企业互相需要,但却存在壁垒.一方面我国的应试教育虽然在这些年的改革发展中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自身发展,但力度仍然不够,学校仍然以理论为主,很多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根本不了解或者盲目选择专业,与社会脱节;另一方面青年进入企业以后,很难与企业核心层有更多沟通和接触,无法真正了解企业文化,更不用谈融入,这就导致很多企业面临大量的人员流失.”
而解决这一壁垒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让需求双方在一起沟通交流.因此基金会设立了一个全新的公益项目“MA说”,旨在通过让优秀的企业家走进高校,与众多的青年面对面沟通.
对于“MA说”这个名字,唐杰说:“因为是从MODEL APEC中获得的灵感,所以取其首字母,而‘MA’又与‘妈’同音,我们希望这样的公益项目,就如同孩子成长过程中慈母的谆谆教诲,呵护他们,帮助他们.如今‘MA说’已经在全国上百家高校开展,我们通过APEC,与许多优秀企业家建立联系,他们参与这个项目也都是免费的.”
项目与以往的分享会、宣讲会完全不同.邀请的企业家不是分享的成长经历、创业过程,而是让他们以社会发展见证者的身份告诉青年当下社会发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让他们以社会生存者的身份告诉青年如何才能够在当下社会更好地生存;更是让他们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告诉青年,他们愿意提供哪些实习机会,哪些就业岗位.这些是青年最需要的信息.
同样,青年也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一个旁观者、倾听者,你的学习疑惑可以提问,你的择业疑惑可以提问,在青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提问.
从最开始的单纯为青年创造交流机会,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以“MODEL APEC”为基础,“MA说”和“环亚太行”为辅的公益模式,环亚基金会正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公益项目.
“让更多的青年了解“MODEL APEC”并参与其中,不论是否最终胜出,参与其中接受挑战本身就是自我的一种改变和进步,我们也希望在全国更广泛地普及‘MA说’,让更多的企业家走进高校,与当下青年分享社会最新动态、企业最新需求,并且解答青年的问题,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实现企业与青年双向选择的公开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渠道选择.”唐杰强调.
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公益,唐杰认为:“公益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施舍,公益是一种改变,让接受帮助的人能够成为依靠自己生存的人.我们的公益方向会朝着能力培养转变,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的救助无法解决本质问题,只有让被帮助的人有了生存的能力,公益才是完整的.”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