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北京通州,看望卢平和他的一群孩子
2016-04-19 17:07:15    慈善公益网

QQ截图20160419165948.jpg

   北京通州,看望卢平和他的一群孩子

  
  第一次去通州徐辛庄看望卢平和他的一群孩子,是去年下半年,为单亲妈妈宋小芳,她患自闭症的儿子东林这里康复和学习。小芳怀孕时癫痫病发作吃了药,孩子先天癫痫和自闭症。婆家决定了放弃,这样可以再娶媳妇生孩子。小芳不堪忍受文武家暴,离婚带儿子净身出户。无奈无法帮助她维权,因为婆家一无所有。母子合肥街头赊了黄豆卖豆脑,积攒了一些钱就到北京求医,钱花光再卖豆脑。2013年的春节前的一天,合肥南二环的一个路口,小芳蹬着三轮车,车前坐着儿子,车上装着两大桶豆脑,为逃城管,车倒,热豆脑烫了孩子和母亲……当时我们在合肥办冬令营,接她母子来和我们一起过年,年后带她们到北京,得禾嘉、刘冰先生、张学军先生的帮助,孩子得到较好的康复。听说卢平老师这里最大的特点,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教化孩子,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慈爱心,就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了。
  
  我邀请原大众科技报同事杨娉和我同行,正巧她车在修理厂,就请她好友开车一起前往。一路上我给她们介绍卢平和他的一群孩子,她们感慨还有这样群体,遂去购买了一箱鸡蛋,我也带去一箱白洋基地鸭鸭的蛋蛋。
 
QQ截图20160419165956.jpg
  
  卢平,大约40多岁,湖北恩施建始县业州镇金银店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从1989年开始资助贫困学生,2004年开始在自己家中大规模接纳弱势儿童,先后救助培养了数百名,有90余名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这里是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单亲儿童、孤儿及留守儿童,是一群令人心酸的孩子,他们或家境贫寒,或父母外出打工、服刑在监,一些孩子身患残疾。
  
  这也是一个爱心流淌的家园,许多孩子走进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竟然是第一次得到夸奖,第一次被尊重,自信心由此而生。
  
  走进这个普通的农家院,正是晚餐时间,二十多个孩子正在津津有味地吃大包子。孩子们大到18、9岁,小到几个月多,卢老师是这些孩子的“编外家长”,是许多孤儿的“爸爸”,孩子也跟着姓“卢”。这个大家庭除了他的妻子,竟然没有义工,一切家务都是孩子们自己做。大孩子带小孩子,每天三人值班做饭,一个十五岁,一个十岁的孩子配上一个更小的孩子,竟然做二十多个人的一日三餐,不是亲眼看见,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想想我们白洋基地的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被爷爷奶奶捧着抱着,从来不敢让孩子自己从热水瓶倒开水,生怕被烫着了,很感慨。
  
  卢老师知道我是媒体人,一再叮嘱不能上报,不要给他添麻烦。一了解才知道他的苦衷,以前有不少媒体关注过,只是添了乱,因为他没有“办学资质”没有注册登记,收养也属于“非法”。“因为国家有民政部门有福利院孤儿院,国家有义务教育。”
  
  是啊,这些社会问题本来不是他的责任,他虽然没上过大学,但他对《易经》和《黄帝内经》研究多年,聪明又勤劳,如果专注于研究,也许早已经有所建树;如果专注致富,也许早已如愿。他和志同道合的邓永春喜结连理后,曾是全村第一个种大棚蔬菜、全村第一个用大棚种植香菇、全县第一个用大棚种植草莓,曾创造了3分地收入1.4万余元的奇迹。他还是是村里有名的养殖大户,最多时喂养母猪100多头,年出栏仔猪4700头。
  
  但是,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慈善事业,为此无怨无悔地奉献了几十年。多年的坚守和付出,沉淀为精神的沃土,升华为责任的力量,让温暖传递,让爱心汇聚。很无奈时,曾把一些孩子送到孤儿院,但这些孩子生病、吵闹,甚至绝食,只有纷纷送回来;一些很小的孩子被无孩家庭领养,约定到8岁时让孩子自己选择是留在新家还是回到卢老师这个大家,却是没有一个孩子不回来了。
  
  这是缘分,这是信任,卢平老师被感动也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他按现行政策要求在湖北老家挂牌成立“心一家”留守儿童服务站,专门救助弱势儿童。其实这里许多是孤儿,是身体残疾的孩子,也有一些是父母健全或是单亲孩子,他们自愿把孩子送到卢老师门下来康复和生活学习,对有经济支付能力的家庭,他们每月交付12-1500元的生活费。而卢老师就是依靠这些小钱,来支付所有开销。
  
  “够用了,其实我们没有什么花钱的地方,”卢老师说,“孩子们每天保证有一两个鸡蛋,都是素食,只要不吃反季节的蔬菜,都是很便宜的”。我两次来这里,都是和孩子们一起吃饭的。菜饭都是孩子们自己做的,不放味精等调料,纯正的本味。每天值班是一组三个孩子,一个7岁左右,一个10岁左右,一个14岁左右。5岁以上就开始排班值日。小的负责洗菜打杂,大的负责掌勺,蒸包子馒头放碱这些比较关键的地方卢老师或大孩子来做一下指导。真不敢相信,孩子们做的包子馒头是这样好看又好吃。
  
  上次来,晚上我没走留下和孩子们一起睡觉,只有两间一是男生一是女生宿舍,卢老师陪男生一起卢老师的爱人邓老师陪女生睡,都是地铺。当时卢老师爱人挨着我睡觉她还搂一个几个月的婴儿。早晨起来铺盖一整理,就是教室,席地打坐和早读。
  
  奇怪的是这许多从婴儿到18岁的大孩子,有残疾的孩子有健康的孩子,在一起不打架不吵闹,没有保育员没有义工,自己照顾自己相互照顾。
  
  最不可思议的是,这里的孩子几乎从来不生病。病从口入,卢老师严格把好进食关,按照《黄帝内经》和他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安排一日三餐。除了鸡蛋没有荤腥,孩子个个健康从不生病。
  
  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国学经典,读书写字,大些的重点是学《易经》和《黄帝内经》,每天晚上大孩子都要集中上课学习,卢平老师当主讲,卢平老师的爱人和女儿,还有已经成年的“老学生”是助教。他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主要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弟子规》、《千字文》等都是孩子们的必学教材。他说,孩子们不一定都要成才,但必须学会做人,懂得感恩,懂得克服困难,学会爱国爱家爱人。
  
  小芳说她这两天就要离开去找工作,儿子在这里快乐地生活和学习,生活自理,还会照顾更小的孩子,特别是他以前在张学军和刘冰先生处学习过国学经典,能认和颂读,还会一些“功夫”,在这里的孩子中间很自信和骄傲呢。
  
  这里是乌托邦是桃花源,这里充满了大爱,没有病痛,没有眼泪和欺诈。但是从这里长大的孩子会不会很难溶入社会?一个在这里生活多年的女孩叫黄艳,很优秀,还自学了外语,在美国一个爱心家庭里生活和学习了三个月后又回来了,来到这个养育她长大的“心一家”当老师,培养小弟弟小妹妹。卢老师从恩施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的女儿,也回到“心一家”,这位州第六届运动会跆拳道亚军得主,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为孩子们辅导作业和教他们跆拳道。现在,她正协助母亲邓老师,在湖北老家的基地里,照顾另一群在学校就读的中小学生呢。
  
  卢平老师这里可不是死读书的,他经常率孩子们四处“游学”,如同远古的圣贤。去年,我就真诚地邀请卢平带孩子们到白洋基地去“游学”,他欣然应允,这次说打算5月中上旬去天力基金白洋基地“游学”。我期盼着能走近卢老师和这一群孩子,进而探讨他的教育理念,让我们的教育家和父母们,还有孩子们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QQ截图20160419170010.jpg
 
QQ截图20160419170018.jpg
 
QQ截图20160419170025.jpg
 
QQ截图20160419170033.jpg
 
QQ截图20160419170042.jpg
 
QQ截图20160419170049.jpg
 
QQ截图20160419170057.jpg
 
QQ截图20160419170107.jpg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