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网讯(谢海渊)每逢新年,很多人都添置新的衣物。久而久之,衣柜渐渐被填满。当你面对满满的衣柜时,有没有为旧衣物如何处理伤脑筋呢?扔掉觉得可惜;卖废品也卖不了几个钱,而且大多衣物都还完好;捐给爱心机构比较麻烦,而且大多数人也不知道如何联系爱心机构。
有没有一种新的方式,能更直接简便地将不需要的旧衣物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呢?近日大量出现的“友善之墙”也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慈善公益报》记者通过采访获悉,日前,上海、成都、青岛能多地涌现“友善之墙”。在这些墙上,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多余的衣物挂上,而有需要的人可以随时取走。
源于伊朗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友善之墙(Wall of Kindness)”源于伊朗。2015年的冬天,伊朗遭受了严重寒潮,加上制裁和经济危机,无家可归者数目急剧上升。据官方统计,无家可归者有1.5万人,但实际上仅首都德黑兰无家可归者的人数就远高于此,且其中大多为妇女和儿童。
为了给这些人提供御寒衣服,让他们温暖过冬,一位匿名人士发起了捐献衣物的活动。不过,他并没有把衣服捐给慈善机构,再由慈善机构分发给需要帮助的人群,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这位爱心人士首先在墙上画画,并安装挂钩,让人们主动贡献保暖的衣服,有需要的人可以直接将这些衣物取走。随后得到大量的捐赠和仿效,最终形成一股风气。在这面墙上,所有人都可以随时挂上自己的衣服,也可以随意拿走,没人监督。
后来,甚至有人在墙下安装了冰箱,提供免费食物。也有人搭起雨棚,防止衣物被淋湿。
“友善之墙”经过社交网络传播后,迅速得到了大量的捐赠和仿效,最终形成一股爱心风暴,席卷整个伊朗。很快,“友善之墙”便出现在中国,并迅速在各大城市蔓延开来。
席卷中国
1月30日,在河南省开封市汉兴路一家属院围墙外路边,一个小房子临街一侧墙上挂了十几件衣服,衣服西侧墙体上刷有“友善之墙”几个红色大字。正在现场为“友善之墙”增加衣服的开封市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郑东启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这种捐赠衣物的方式很实用,志愿者也很支持。得知友善之墙上已经没有衣服,他特意带来一些爱心人士捐赠的衣服,以方便有需要的人。
“前两天,我们在网上看到了‘伊朗友善之墙,一面墙感动世界’的报道,很受感动,就想把这份暖意在成都传递。”2月8日,成都的4位女孩,在牛王庙地铁站口,她们绘制了带有蓝色房子图案的墙,写上了“伊朗-成都”等说明文字,并在蓝色墙面钉上了2个衣架,旁边放置了一个鞋架。一天下来,衣架上已挂了10余件衣服,还有人放了一个汉堡包和面包。“我们先捐出了2套衣服挂上,凌晨4点完工后才离开。”这4位女孩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
广州番禺的“友善之墙”位于工农大街2号,这面墙上有两排各10个挂衣钩,挂满了20多件衣服。墙上还漆了充满阳光气息的儿童涂鸦作装饰,墙上写着:“如有闲置请留下,如有需要请带走。”挂钩上面还有一句“请留给最需要的人”。一位义工说,希望它成为一面有“温度”的墙。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在其他城市,一些爱心企业、公益组织甚至政府部门也加入到了“友善之墙”送温暖的行列。
褒贬不一
目前,上海、山东、河南、浙江、四川、广西、云南及新疆等地都有了“友善之墙”,且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种简单易行、参与度高的公益行动也得到了诸多肯定。有媒体和公益机构认为:“友善之墙”不同于爱心衣橱等慈善机构的捐赠模式,它省去了繁杂的中间环节,将闲置的资源和困难群体的需求直接挂钩,且维护了困难群体的尊严,让公益变得简单、自然、高效,且更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因为其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参与公益的热情,并且影响甚至改变了公众对流浪人员的态度。“友善之墙”给人们带去了温暖,相信在得到足够多的关注之后,“友善之墙”的运作模式也会越来越完善。
但是,简单易行的项目,管理起来也颇为困难。“来捐衣物的市民,往往放在地上就走。”四川南充爱心人士王女士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友善之墙’建起容易,但管理很难。‘友善之墙’建起后,有40来位市民志愿加入到这个项目,但参与管理的,只有我和另外一两个朋友。”
王女士抱怨道,发起“友善之墙”公益项目的初衷,是希望市民捐献“他人有用、自己多余”的物品,但从运行情况来看,很多衣物是脏烂的,而且一些市民在挑选时会扔下自己挑剩的东西,使得“友善之墙”差点成了“垃圾桶”。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