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长者照护之家已在上海市20个街道开始筹建
2015-10-21 14:04:57    解放日报

  编者按 作为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上海户籍老年人口现已超过400万。随着家庭自我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于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更为多元化。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我们走进几位对于晚年生活有着不同安排的老人,从他们的切身感受中“窥一斑而见全豹”,试解特大型城市养老难题。

 

  隔着一扇门,挡不住的是浦东新区浦兴街道福苑长者照护之家内传来的阵阵歌声。

 

  坐在最前排、歌声最嘹亮的是一对特殊的老人,袁杏香和徐巧珍。说她们特殊,因为她们是亲家关系。今年4月,83岁的徐巧珍因脑梗住进福苑长者照护之家。得知亲家母又住“外头”去了,93岁的袁杏香不放心,第二天便来看望徐巧珍。

 

  徐巧珍曾因脑梗反复发作,4次住进养老院,但每次在养老院没呆多久,她就会吵着让儿子带她离开。“养老院里的护工根本不管我。知道这毛病不能摔着碰着,让我就这么天天坐着,不让我动弹。屁股都坐疼了,心里头闷得慌。”袁杏香大包小包带来了许多水果点心,想捎给徐巧珍。“我本来觉得长者照护之家跟其他养老院没啥区别,巧珍肯定又要受苦了。”让袁杏香没想到的是,眼前的徐巧珍面色红润,笑盈盈地对她摆了摆手,“你带的这些我这里都有,吃都吃不完,你快带回去。”

 

  那天下午,两亲家一阵促膝长谈后,袁杏香做了个重要的决定——“我也要来长者照护之家。”

 

  修缮如家:一方小天地里样样精细

 

  走进长者照护之家,温暖的米黄是主色调。院长陈蓓介绍,这里的一切都以“人”为中心,用“家”的概念去建设、管理和运营。

 

  建筑面积340平方米的屋内,采用单元居室的参与式布置,每位老人都有自己的隔间。“巧珍的性格好静,不像我就喜欢热热闹闹的。”袁杏香带着记者走进了自己的房间,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老人喜欢听越剧,至今还保留着每天早上听戏的习惯。“我听收音机不怕影响周围的老人,移门一拉,隔音效果不要太好,想听什么听什么,想唱一段随时唱!”

 

  进入房间就是自己的小天地,走出房间就是热闹的大家庭。陈蓓说:“比起传统的养老院‘一间房几人住’的格局,这里的老人们拥有更多的独立空间,在保持他们独特个性的基础上互不影响。”长者照护之家的硬件设施采用专业化设置。比如一个台盆就装有左右两个扶手、两只水龙头、两面角度不同的镜子,方便失能老人使用。

 

  比家而建:“一碗汤”的距离暖人心

 

  徐巧珍在来长者照护之家前,她和儿子几乎跑遍了家附近大大小小的养老院。“条件都还可以,但我儿子住浦东这边,看望我的话车子过来要1个多小时,想离他近点一个是因为身体不便,还有就是看不到儿子会牵挂。”徐巧珍的话说出了独居老人的心声,他们从心理上不愿离开熟悉的人和环境。类似长者照护之家这样的迷你养老院采用小区嵌入式设置,能够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多种专业化服务,同时方便子女随时探望。

 

  韩秋平和张绮美夫妇隔三差五就会来福苑长者照护之家看望两位老人。“下了班从单位回家就顺道过来看看我妈和丈母娘,老人一个电话,5分钟就能到她们身边”,韩秋平说。“家里烧了什么好吃的东西,端下楼给妈妈和婆婆,走到门口饭菜还是热的。是不是呀,妈?”张绮美握着袁杏香的手,老人笑着连连点头。周六的福苑长者照护之家里老人并不多,家属能将老人接回家中亲自照料,实实在在让老人感受与儿女的“零距离”。

 

  “一碗热汤”的距离让老人倍感安心,“一想到我的儿子女儿就住边上,抬起头都能望到他们家,我还担心什么呢?”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