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各地活动
高原藏区需要一条慈善“高速”
2016-08-01 10:43:33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泊伟)只有到过藏区的人,才能感受到藏区同胞那一双双朴实的眼睛里流露出对真情的渴望,在短短的几天藏区行当中,《慈善公益报》记者听到最多的是那一声声真诚的“谢谢”,我们都知道,那没有说出口的半句话——“希望你们不要走”,在期盼中,他们等待着下一次与我们的相见。

  
  藏区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交通不便、产业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让这里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落后,贫困与疾病是当地人民挥之不去的痛。这里的人需要关爱,也渴望走到外面去看看精彩的世界,也需要外面的热心人来这里,帮他们治病,给他们良好的教育,在这寒冷的高原,他们最需要得到温暖。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在一个几乎毫无基础的地方做慈善成本是巨大的。
  
  北京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武香辰认为,由于贫困区域面积比较广大,各个地区之间多有高山相隔,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往往只有一条通道,遇到天气恶劣时,往往比较难走,两个县相隔200公里往往要走上7、8个小时,这个时间成本是非常巨大的,到藏区的志愿者和医疗专家们在克服了高原反应之后,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路上,但他们在藏区的停留时间往往有限,在路上又要耗去不少时间,因此真正用在做慈善的时间剩不下多少。
  
  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虽然每年来藏区开展各种慈善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很多,但面对如此辽阔的幅员和分散的人群,即使来更多的志愿者也会被零散化。不得以,很多慈善组织只能采取“蜻蜓点水”方式。由此收到的效果往往比较微弱。
  
  那么如何用有效的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突破藏区交通瓶颈,真正建立起藏区与外界的慈善“纽带”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表示,慈善组织应当在藏区地区有效地建立起分支机构,重点培养起当地的志愿者队伍,加强志愿者的管理与培训,并开展地区常态化的交流,让当地的志愿者走出去,真正打造一支“不会离开的志愿者队伍”。
  
  除了建设志愿者机制之外,还应打造全民的慈善环境,积极推广慈善理念,按照“多元参与、多方联动”的原则,发动政府、企业、公益慈善机构、社区居民、农牧民等多方共同参与,提升全藏区的公益慈善意识。
  
  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号召下,在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下,高原藏区人民看到了脱贫脱困的希望,慈善的力量在改善藏区人民生活水平上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社会各界的爱心都汇集到助藏区脱困的大旗下,架设出一条条光明大道。
  
  高原藏区需要修高速,因为修的不仅是一条路,更修的是千万藏区同胞的未来。藏区的公益慈善事业同样也需要一条“高速”,让人间的大爱,在高原能够畅行无阻。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