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台湾的“不老骑士”吗?你知道慢飞咖啡是什么吗?……10月12日至19日,中山市有爱青年社创中心副主任冯文源受邀跟随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赴台湾开展公益参学之旅。10月22日晚,他参与“益工场”月度沙龙,与30多位公益界小伙伴和热心市民等进行交流。
台湾公益圈长啥样?
拥有8.8万个非营利组织
活动当晚,冯文源与大家分享了许多“干货”,给小伙伴们揭秘了台湾公益圈。
据介绍,此次参学团共走访台湾台中、新竹、宜兰、台北等地10多家社会组织,如,台中志愿服务推广中心、玛利亚社会福利基金会、儿童机家庭扶助基金会总会、台湾公益团体自律联盟等,了解台湾非营利组织的总体概况、社工和志愿者工作开展情况、项目的具体运作等。
那么,台湾公益圈长啥样呢?台湾公益圈由非营利组织构成,分为财团法人及社会团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组织。根据2014年统计的数据,台湾登记在册的非营利组织达88631家。受到人口密度、“政府”支持及当地资源和经费的影响,这些非营利组织中有41%分布在台湾北区;其次为南区,占31.1%。
传统慈善力量的发展与延伸、国际援助对台湾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福利民营化等成为台湾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多组织已发展较为成熟,并呈多元化的特点,涉及范围包括食农创新、社区发展、文化保存、就业促进、公平贸易、环境保护、医疗照护、教育学习等。
台湾公益组织最讲究啥?
小而美,穷而有志
“小而美,穷而有志。”冯文源说,这是他此次参学之旅听到当地非营利组织强调最多、也感受最明显的一点。据介绍,台湾非营利组织呈现工作人员少、经费规模小等特点。据介绍,当地非营利组织职员平均11人,其中专职占60%。每年经费多在100万-500万台币以下,属微小型组织。
公共性和自主性是当地非营利组织最讲究的两点。公共性是通过完成使命,体现博爱公益的价值观;其次是以公共服务弥补“政府”的部分不足。
“台湾没有‘政府’购买服务这种形式,非营利组织虽然可以申请‘政府’补助和支持,但非常强调自主性。”冯文源表示,当地非营利组织非常强调自主性,自行负起决策到执行的责任,坚持不被工具化。
台湾公益组织最关注啥?
注重解决社会问题
非营利组织建立的初衷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台湾当地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当地非营利组织的建设趋向。
比如,在着眼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根据相关统计,台湾社会老龄化比率已从1993年的7%上升至如今的12%。根据预测,到2017年该比率将上升至14%,到2050年,台湾将变成世界上“最老”的地方。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导致众多社会问题出现,最突出的就是老人、孩子以及身心障碍者的看护资源越来越匮乏,针对这类人群而建立的非营利组织自然越来越多,亮点项目也随之增加。
台湾公益圈面临哪些问题?
公信力下降,募捐能力有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湾公益组织虽然已较为成熟,但同时面临公信力下降、管理挑战等瓶颈,其中资金缺乏情况最为严重。据介绍,台湾大部分小的非营利组织,募捐能力有限,社会动员能力不够。
为此,不少公益组织采取“抱团”策略,设立“联合募捐”平台,将各组织小的项目打包,委托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进行募捐。虽然募捐情况稍有缓解,但该模式仍处探索阶段。
参学感悟:
照搬经验可能“水土不服”
“虽然台湾许多公益项目非常有新意、有特色,但盲目‘移植’可能会造成‘水土不服’。”冯文源谈到参学感悟时表示,千万不能照搬当地的经验和模式,“这背后牵扯到整个公益生态圈,囊括了公益组织本身,以及政府、企业、公众、媒体等各方因素,生态共生,缺一不可。如果要学习,必须各方跨界合作,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对此,冯文源提出了具体建议,政府需要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公益组织发展;同时还要给予一些支持,如税收减免、员工培训等。而企业除了为公益组织提供资金帮助外,还需要出“人”,让员工投身志愿服务,让企业真正融入公益生态圈。
至于公益人本身,则需要学习台湾公益人坚定的信仰“小而美,穷而有志”,不因资金等外界因素放弃公益事业。台湾部分公益组织及项目介绍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推动弘扬孝道方案,促进代间互动;推动社区照顾方案,落实老人居家照顾;举办不老梦想活动,让老人走出家门、走进社会、走上舞台,让老人不再只是被照顾者,再创生命价值。
该组织在2007年11月23日发起“挑战八十、超越千里——不老骑士摩托车环台日记”活动,17位平均81岁的“不老骑士”环岛旅行历时13天,走过1139公里,最终实现了环岛的梦想。活动被拍成纪录片及广告短片,走红网络,影响甚广。
慢飞咖啡
“慢飞儿”是指有身心障碍者,慢飞咖啡就是面向“慢飞儿”设立的社会企业,他们坚持“一杯咖啡,三种关怀”,即种植环节采用树荫栽培保护雨林,采购环节坚持公平贸易,为身心障碍员工提供就业机会,如进行咖啡豆的研磨、分装等作业。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