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艺术
小麦秆巧手入画 残疾农民逐梦民间艺术闻名乡里
2015-11-19 15:34:54    中国青年网

W020151119350534658513.jpg

   虽然在一次事故中不幸失去了右手,但靖远县刘川镇金川村村民杨耀奎却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十余年来,他不仅醉心于民间麦秆画的研究创作,而且还在近期与当地一家培训学校合作,将他辛苦学来的这一技艺无偿传授给村民,让大家多了一条勤劳致富的门径,受到了村民的欢迎。

  
  打工学艺身残志坚
  
  杨耀奎的麦秆画制作技艺培训班就设在靖远县刘川镇上。走进培训学校的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杨耀奎挂在墙上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麦杆画作。这些作品内容囊括天地山川、百鸟虫鱼、人物书法、花卉动物等,取材广泛,做工精湛。虽然只是一间简单的教室,却因为有麦杆画的装饰,处处透露着艺术气息。
  
  马小云和杨耀奎原系同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回乡创业的马小云遇到了来镇上办事的杨耀奎。聊起麦秆画,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一个提供场地,一个提供技术,免费为村民们办麦秆画制作培训班,这样不仅能为闲暇在家的村民增加个增收的门路,也能将麦秆画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发扬光大。
  
  今年41岁的杨耀奎是刘川镇金川村村民。由于家境困难,16岁他就放弃学业开始外出打工。一次和几个工友外出逛街时,从小本就喜欢绘画的杨耀奎发现,一家卖编织物品的小店里悬挂的一幅幅“图画”与以前所见到的画风格有些不同。这些画,不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且感觉活灵活现,分外传神。经询问店家才知道,这些竟然不是手绘画,而是用农村随处可见的麦秆制作出来的。杨耀奎当即决定拜店家为师学习,但是由于交不起学费无奈作罢。
  
  此后三年,杨耀奎对麦秆画一直念念不忘。他一边打工,一边攒钱。1993年,他带着辛苦积攒的2600元钱再一次来到了这个小店,终于如愿以偿并学成出师。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市场,也找不到销路,杨耀奎遂将这门手艺暂时搁置到一边,继续四处打工维持生计。
  
  2003年,辗转回到家乡的杨耀奎在刘川镇的一家石料厂打工。由于意外爆炸导致失去了右手,右腿严重受伤。虽然成了终身二级伤残,生活也出现了很大的不便,但杨耀奎并未消沉下去,而是继续练习作画。不久,他又开始买工具,找原料,痴迷于麦秆画的研制创作。麦秆画制作精细而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还要依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按照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这对他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
  
  免费办班培训村民
  
  “完成一幅麦秆画,至少需要二十多道工序。首先是选料。制作麦秆画所需要的麦秆只能取麦秆的第一节和第二节。这个工作要在秋收的时候完成;然后,要对选出来的麦秆进行煮、漂、刮、碾、烫、熏等,才能保证制作出来的麦秆画画面精美,色泽光鲜,保存时间长;麦秆处理完成后,还要在纸上创作出需要制作的图案,然后将烫平的麦秆粘到纸上,再经过剪刻以及烙铁上色等,这样一幅作品才能完成。”杨耀奎说,用小麦麦秆制作的画面取意吉祥、高贵,因此也多受人喜欢。
  
  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认可,杨耀奎十分高兴。今年夏天开始,杨耀奎又迎来一次自己创作的高峰期。他在通过手机网络不断将作品销售出去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将麦秆画制作技艺推出家门,让更多的村民掌握和了解。没想到正在这个时候,在镇上偶遇到开办培训学校的同学马小云,两人一拍即合。先后办了四期免费培训班,让更多的村民学习了这项技术。他的妻子谢香红说,丈夫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刘川镇每个对麦秆画感兴趣的村民都能了解和掌握这门技艺,让本地的麦秆画成为一个品牌,走得越来越远。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