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事业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政府间的事情,社会参与非常不够。如今公益事业改革,应该动员全世界的人民一起参与。”财讯传媒集团董事局主席、《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在“第四届中国公益论坛”开幕式上说道。
11月17日,由中国友谊促进会、《财经》杂志、集善嘉年华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公益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了众多政、商界的专家学者,围绕“国际公益变革与发展新功能”、“民间公益体制与制度建设”、“公益创新与生态构建”、“变革下的公益实践新路径”、“全球化公益与公益多元化前景”五类议题进行讨论。
在本次论坛中,“国际公益”成为被专家学者多次提到的关键词。
作为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中国友谊促进会理事长刘京认为信息技术对于公益事业有着一定的推动力量,他表示,信息技术使公益事业打破了传统限制,人们参与起来更加便捷。信息的高度透明化使捐助者更加理性,不仅提升了公益机构的公信力,也使得公益从一份事业渐渐地变成了一个行业。
零点公益创业发展中心理事长袁岳强调了“益商圈”的概念,在他看来,益商圈”是指对公益有情结、有期待的商业家或企业家,以及对于商业有了解、有推崇的公益人士,这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公益能否可持续发展。“公益和商业是可以相互增益的。对于青年来说,慈善经历能够使其创业更具优势,而在商业上成功的企业家们又能反过来为公益做贡献。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方晋认为中国很多公益事业的资金、人才、理念、技术、模式,都是借鉴了发达国家公益事业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公益事业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观念的转变和信息化、全球化有很大的关系。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Agi VERES看来,公益事业是具有包容性的,应该关注全球利益,关注全球性需求的方面。当我们关注整体情况以及现在资源方面的情况时,公益的角色和意义就变得非常巨大。
此外,备受关注的慈善法也成为本次论坛的焦点。北京华远浩利投资董事长任志强说,希望慈善法尽快出台,让中国的NGO公益组织迅速布满全国,起到更多的公益推广作用。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表示,法律正在推进解决慈善捐赠税收的问题,相信有关部门会在较短的时期内有出一个结果。
据主办方介绍, “变革与持续”作为本次论坛的主题,将以此为契机,连接公益组织、企业、政府部门及学界、媒体等多个参与者之行动,共同谋求公益事业之健康发展。(上接A1版)
根据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的入住对象和服务内容需求等项目,可以将养老机构划分为自理型养老机构、助养型养老机构、养护型养老机构三类,针对不同养老机构的服务范围,确定不同的监管标准,同时引入第三方监管,并根据不同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的老年人实施不同的补贴标准或购买服务标准,将养老资源进行科学公平合理的配置。
要郊区化还是要社区化
记者:在养老体系中,养老机构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王莉莉:养老机构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的老年人服务组织,主要服务对象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养老机构的定位主要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专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平台,也是照护服务连续体的重要环节。
照护服务连续体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概念,是指在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的连续过程中,为了满足老年人不同阶段的服务需求而产生的一系列专业化服务的组合。随着这个照护服务连续体不断向末端延伸,其照护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就越来越高。
养老机构作为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是这个照护服务连续体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着重为连续体上的末端老年群体提供服务。
记者:农村有大量留守老人,城市有众多空巢老人,他们的养老需求只能由养老院实现吗?
王莉莉:对于农村留守老年人来讲,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其养老服务购买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农村敬老院转型发展。
对于城市空巢老年人来讲,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发展小型化、社区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来解决。
从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和国际养老机构发展趋势看,就地养老是大势所趋,近年来不断加剧的养老机构郊区化态势,使得老年人脱离原有生活圈,甚至割裂了他们与其他年龄层人群的交往,致使养老机构原本的隔离化特征更趋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专业化需求的提高,未来养老机构的小型化、品牌化、连锁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一是未来的养老机构尽可能地社区化,即依托社区来发展养老机构。
二是养老服务行业是微利行业,只有通过规模经济才能实现盈利,小型化、连锁化经营是机构获取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bj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