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校园
大学生脚下的公益之路
2017-05-08 12:09:26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泊 伟  通讯员  张昊东) 公益,在今天已成为青年的时尚。近些年,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大学生公益组织成了社会公益组织的中坚力量。作为大学生的他们,活力、创新、有激情,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建设着属于他们的公益事业和梦想。

  公益创业我先行
  “他们虽然看不见,但不应该只是成为公众的被拍摄对象,拿起相机,他们照样是一名专业摄影人。”
  李静是华南师范大学“非视觉摄影”项目的负责人,他们的第一次项目实施是从广州当地的一所盲校开始的。
  李静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第一次走进盲校,有些忐忑,对于这个从来没有涉足的领域,甚至感觉有些无措,但盲校里孩子们稚嫩的面容使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我觉得,眼前的这些孩子如同‘天使’一般可爱。”
  李静和她的团队,几年间走过了很多视障团体。每到一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良好的反馈。有一次,在盲校的活动结束后,和往常一样,李静开始收拾活动工具准备返回学校。这时有7名孩子跑了过来,将李静团团围住,其中一名孩子对李静说:“姐姐,我们知道你带我们做完这场活动就要去别的地方了,不一定会回来,但我还是想帮助我们学校的众多同学留下你,因为他们也需要享受‘非视觉摄影’的乐趣。”
  近年来,公益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新风向。“盲人助行计划”“享玩儿童陪伴计划”“临终关怀志愿服务”……一系列针对盲人、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公益创业项目破茧而出。这些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结合社会的需要而产生,采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
  志愿服务为己任
  “参加志愿服务让我更有爱心了,对于做公益也有了新的理解。比如支教,以前就认为那是打着公益的名义去体验生活的,亲历过就认为无论能不能切实改善基层教育,重要的是活动中志愿者和服务对象能体验到快乐和一些观念和知识的收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张盛浩同学在向《慈善公益报》记者分享做公益的感触时,言语中尽是激动和快乐。
  张盛皓告诉我们,3年来,他一直坚持在北京马拉松赛事志愿活动的第一线。既是组织者,也是志愿者,从招募到当天活动很多环节,有时做起来真的是超级累和恼心。比如,有很多志愿者很有个性不服从管理,与组委会沟通出现问题,活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责任感和公益心让他坚持下去。特别是在比赛时一边看到参赛者的坚持不懈,想到志愿者们热情洋溢的服务和助威,整个现场带来的感官刺激会让他觉得一切苦和累都值了。
  在磨砺与成长中绽放青春,这些大学生志愿者无疑都是青春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故事、一段话语,看似平凡简单,却点燃了许多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
  现在,像张盛皓一样穿梭于志愿服务一线的大学生还有很多。他们的活力和热情也带动了周围的年轻人,甚至是老人和孩子。他们以自身为标杆,树立起志愿者的形象,为推动公益文化交流贡献着力量。推动公益文化的传播,正是需要面对面分享自己的切身经历,增进人际互动,而不仅仅是摆几块宣传画,办一次缺少人情味的讲座……
  把公益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对我来说兴趣很重要。”这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志愿者部负责人陈虹宇同学向《慈善公益报》记者介绍自己做公益的初衷时强调的一句话。
  陈虹宇说:“我不喜欢把做公益说成一件多么高尚的事情,其实就是用我喜欢的方式参与到我感兴趣的事情中去。简单来说就是我已经把做公益当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要德才兼备,引领公益时尚,把公益这件高尚的事儿以本真之心坚持到底以致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们不仅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更加真正认识自己,认知这个世界的本真。
  作为学校的志愿者部负责人陈虹宇同学把推动大学生公益事业当成了自己大学4年的事业和责任。他认为,学校没有明确教育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家庭教育也很少会涉及这一点。如果我们不努力去帮他们争取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那以后的大学生就真的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感可言了。
  该校志愿者团队的李同学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以前我们想做志愿活动不知道到哪儿去找,要不是陈学长帮我们联系、组织我们集体活动,真的有种有劲儿没处使的感觉。”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