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速度快,“流失率”上升凸显志愿服务工作不足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 馨) 早在2015年12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就公布我国已实现31个省区市志愿服务组织区域全覆盖,覆盖志愿者超过1亿人。在日益壮大的志愿者队伍中,高校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不限于校内的活动,也有很多加入到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志愿性服务中去。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更新速度快、中途“流失率”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问题显现出来。
志愿者:我能获得什么
仁爱志愿者小侯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之所以走上志愿者这条路,开始只是一个意外,而真正让他长期留下来的原因,离不开慈善组织给他带来的温暖。
小侯告诉记者,他加入的慈善组织非常专业,会经常针对活动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志愿者做一些培训,“除了专业性,我感受到的更多是温暖,刚参加慈善活动候没有过多关注别人的看法,仅仅觉得是能帮助别人也是让自己成长的一个途径。但是时间长了,有人会说你这么做是不是为了钱,或者是做过亏心事。”小侯说,慈善组织会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留出交流的环节,为志愿者内心的想法、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保证每一个人在参加每一次活动后都有所收获。“参加过几次志愿者活动,我感觉是自己真的成长了很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让我更有动力为自己努力,也变得为自己的家人着想,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让这个有瑕疵的世界更好一些,也更珍惜自己目前拥有的东西。我想这就是我的收获。”小侯告诉记者。
然而,更多的慈善活动因为本身的不成熟性,也对参加的志愿者带来了负面感受。小李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于“志愿者经历”她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我在大三的时候曾经做过一次志愿者,是跟随一个慈善组织去农村看望老人,本来是怀抱着可以为老人们做些事情的初衷去的,结果到了现场却发现‘关爱’的成分远远不如‘宣传’。”小李表示,那次经历让她觉得非常糟糕,看着老人们被一项连一项的“关爱活动”折腾得够呛,她决定再也不会参加任何慈善活动。“我只是想去帮助别人,如果作为志愿者都无法做到这一点,那还有什么参加的必要呢?”
然而,除了一部分一心想要加入慈善组织的志愿者以外,许多年轻人加入志愿者群体的理由,却是为了“一纸证书”。
从事大学生出国教育申请机构的范老师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很多国外大学非常看重学生的社会经历,往往有志愿者经历的学生在申请学校时会占有很大优势,“很多高校学生,仅仅是为了简历去做志愿。”
社会组织:用专业留住人才
究竟是什么导致一些学生对于“成为志愿者”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人仅仅参加过一次志愿活动就选择放弃呢?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解释,关于当前志愿者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不足:“观念不新、组织不活、服务不实、激励不灵、支持不足。”
曾就职于榕树根公益项目的徐博文表示,很多高校招收学生志愿者更像是“短期廉价劳动力”。“大部分学生只能在机构中待一年,属于短期劳动力,而所谓志愿服务也只是多了一年打杂的经验。正确的培训和引导根本无从谈起。”徐博文说,志愿者与慈善组织之间其实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在这种选择关系里,慈善组织需先做出姿态,向志愿者展示出自己的责任心,才可以更好地吸收人才、留住人才。
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作人员就“如何留住志愿者”这个问题进行解答:“首先,要充分尊重志愿者的时间安排,提供多种时间选择,以保证出勤率;其次,要实现志愿者的自我价值。做到活动有策划,服务有组织,沟通有规范,上岗有培训,事后有总结,定期有表彰;再次,可以提高志愿者幸福感。发现志愿者中的各种人才,畅通志愿者晋级渠道,将综合素质较强且具有管理能力的志愿者纳入骨干队伍,努力实现志愿者奉献社会与满足个人精神需求、利他与利己的统一;最后,增强志愿者的归属感。树立为志愿者服务意识,营造志愿者大家庭的温馨氛围。多方面满足志愿者们的精神需求,使之在志愿活动中能够不断感受到幸福感和价值感。”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