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校园
春风化雨 术业践行——清华学生公益扶贫在行动
2015-10-19 15:13:26    新华网

  水是生命之源,而截至2012年,仍有约2.8亿的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饮用水。清源协会,由一名环境学院留学生自主创立的全校性环保公益社团,正为解决此问题贡献着一份力量。自2011年创建以来,清源协会的足迹已遍布宁夏、甘肃、山西等地的偏远农村,搭建适合当地使用的生物慢滤池,已帮助上万名农村人口解决了健康饮水问题。

 

  知行合一,行胜于言,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清华人的专业学术精神,清华人的公益品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后扶贫时代”

 

  就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也是80后、90后,却早早地进入社会打拼;他们家乡在农村,工作在城市,却仿佛不属于农村,也不属于城市;他们大多接受过教育,却很少有机会进入大学校园。他们就是农民工群体中的新生一代,虽然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却好像已然无法真正走出贫困。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今年由紫荆志愿者总队社区服务团牵头,联合人文学院紫荆支队,组建了“水木自强学堂-国学研修班”,为校内外外来务工青年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分享自强故事,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其实从2008年起,园子里就有帮助校内工友进行成人高考、自考的培训班每天都在进行。对于参加过培训班的保安、食堂员工、保洁员、公寓服务员、超市营业员等工友,C楼401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截止2014年的6年来,先后有100多位来自清华各个院系的志愿者登上了C楼401室的讲台;300余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友们坐进了C楼401室的课堂。其中,80余位工友已考入心仪的高校,开启了人生新篇章。一位志愿者说过:“大家都说青年人是未来的希望。但我想,不仅仅是清华、北大的学生才是希望,每个青年都是希望。只有每个阶层的青年人都能看到希望,国家才有希望。”

 

  结语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乐善不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每一个清华人责任担当。正如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老师曾经说过的那样,“当志愿与微笑成为每个青年人习惯的时候,它一定会引导着整个社会,让公益精神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而到那时,相信数以百万、千万、甚至数亿人将不再受到贫困的折磨。

 

  志愿行动,公益精神,扶贫重任,清华人一直在路上。

 

  原标题:春风化雨,术业践行——清华学生公益扶贫在行动

 

  稿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