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是当今全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但与我们的距离却并不遥远。我们每一次志愿行动,都会内化为乐善不倦的品质,最终汇聚成公益精神的内涵。
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回首
2000年9月,也许人们不再记得“联合国大会第55届会议”,而“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却留在了历史书卷上。191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一项旨在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的行动计划,这就是著名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15年后的今天,《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60%以上,2002年下降到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下降到4.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全球最早实现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然而,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有超过6亿的人口拜托了贫困,但是据国务院扶贫办2014年的数据,中国农村仍有贫困人口7017万,消除贫苦依然任重道远。
社会力量,星火燎原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指出应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消除贫困的行动中来,打造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元化渠道。
在清华,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第一门劳动课以来,已有数以万计的同学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到今年9月,14个社团、29个院系开展了不同的公益活动,更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支教、帮扶类项目。从身边到山区,从孩子到老人,从教育到生活,清华的公益项目作为扶贫事业中的一点星火,不断地为那有朝一日的燎原之势发光发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让身处于贫困地区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让他们能够和其他孩子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是一直以来科教扶贫的美好愿景。
在清华,支教类项目已有较为成熟的发展。从每年经过层层选拔组成的研究生支教团,到教育扶贫公益协会(SAEPA)、书脊支教团等社团组织,再到工物系、航院等多个院系紫荆志愿者支队,每年都有大批清华人参与到支教队伍中来。在身边,为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弟小学授课,走出去,在遥远的祖国西部逐步形成定点的支援和服务。知识可以通过传授,内涵却需要积淀,清华支教的内容,也从教授文化知识,向营造文化艺术氛围、培养学习兴趣等更加广泛的范围蔓延。
图为书脊支教团成员在课堂上授课
“窗开紫荆,鸿雁传情”,除了走进课堂,从1997年末起,每年还有近千封书信从清华园飞向祖国的大江南北。领航志愿服务团紫荆信箱、精仪系水木信箱、经管学院格桑花开、化工系信纸上的梦等多个书信传爱、帮扶贫困中小学生的项目在园子里生根发芽。一笔一划皆是爱,一封信搭起了大学生和贫困地区孩子的桥梁,陪伴着他们的成长,也领航着他们的未来。
我们的专业,他们的生活
常言道,“科技改变生活”,而对于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科技带来的便利和生活品质似乎有些触不可及。我们能够通过网络,看到他们为了上学翻山越岭,看到他们寒冬腊月没有热水,或是看到他们喝不上干净的水,而他们,有的甚至没有稳定的电力。然而,在清华人的努力下,专业与公益走到一起,贫困似乎再也不是无法打破的枷锁。
“以梦为网,收获锦鳞满舱的希望;以网织梦,绣出万家灯火的未来。”由电机系本科生发起的“梦之网”计划,利用可再生能源新技术,解决电力不稳定地区的用电难题,至今年8月底已为三所小学带来了持续可靠的电力供应。
“心无止,桥无限。”由清华学生“无止桥”团队负责,香港“无止桥”慈善基金赞助,香港中文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中学志愿者配合开展的“无止桥”公益志愿项目在今年夏天悄然展开。经过同学们自行设计计算,在重庆市彭水县芦塘乡星光村搭建了一座20米跨度的钢桁架桥,1座蓄水池、3座引水池,以及1套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让当地的孩子不用再翻山越岭上学,让当地的村民不用再担心无水可喝。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