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到2020 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指出,能否解决好农村贫困残疾人的脱贫问题,直接关系到残疾人同步小康目标的实现。为加大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力度,《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15年,扶持100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增加收入,生活状况显著改善。到2020年,农村贫困残疾人普遍得到有针对性扶持,发展能力显著提高。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以来,已有913 万残疾人得到扶持,发展生产、就业增收;506 万残疾人实现稳定脱贫;43.8万贫困残疾人危房得到改造;336万贫困残疾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残疾人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基层党组织扎实助残
2012 年年初,中组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帮扶10 万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任务目标。据统计,截至2013年10月,全国10.9万个基层党组织和3.6万名党员干部共结对帮扶14.6万贫困残疾人,提前并超额完成了阶段性目标。
全国各地结合摸底和实名制管理情况,对确定帮扶的残疾人进行分类,逐村逐户、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年来共投入补助资金1113万元,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扶持贫困残疾人10,166户,通过帮扶的残疾人家庭都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河南省驻马店市结合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和个性化需求,将49.6万名农村残疾人纳入新农合,24 万特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为3600 户贫困残疾人进行危房改造,为3.5万白内障残疾人免费实施复明手术,为730名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实施了居家托养及机构托养服务。
各地普遍通过“一帮一”“多帮一”“帮包带扶”等形式,让有帮带能力的党员或干部与贫困残疾人家庭结成对子。云南省残联系统明确每名残联干部对口帮扶1——3户残疾人家庭。云南省凤庆县安石村党支部书记陈维菊结对帮带3 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核桃、茶叶种植,使帮扶对象年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基本实现脱贫。
山东省自2013年实施“第一书记”帮包村助残致富奔小康项目以来,全省共开发助残致富项目77余类(项),累计投入资金2788.3万元,覆盖12 市776 个贫困村的24,283 户农村残疾人家庭。为巩固扶贫成果,防止出现返贫,2014年,山东省再拿出专项资金,继续实施省派“第一书记”帮包村助残致富奔小康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14,345个农村基层党组织、3万多名党员,累计结对、扶持81,3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增产增收,培训了8 万多名贫困残疾人,使6
万多户贫困残疾人实现增收脱贫。
发挥康复扶贫贷款作用
自2011年11月,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出台政策,进一步完善康复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加大康复扶贫贷款和贴息力度。政策规定,自2011年开始,中央安排康复扶贫贷款指导性计划从每年不少于8 亿元调整为每年不少于10.3 亿元。四部门要求,项目贷款的扶贫效益应保证平均每3 万元贷款扶持一个残疾人或家庭稳定脱贫3 年以上。到户贷款扶贫效益应保证平均每2万元贷款扶持一个残疾人或家庭稳定脱贫1年以上。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合作组织和能人大户扶贫效益应保证平均每4万元贷款扶持一个残疾人或家庭稳定脱贫2年以上。对扶贫成效显著的项目,根据其生产的实际需要,康复扶贫贷款和贴息原则上可以连续扶持不超过3年,扶持人数在第一年基础上逐年递增20%。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贴息政策的实施,极大的助推了残疾人脱贫致富步伐的加快,在扶持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发展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1 年以来,甘肃省山丹县实施了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贴息政策,累计争取到扶贫基地项目贷款贴息资金15 万元、贫困农户到户贷款贴息资金10.48 万元。受到贴息政策帮助的李桥乡品玉养殖场等3户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11人,采取“公司+农户”形式扶持120 多户残疾人发展养殖业。80户贷款的残疾人家庭,在政策的鼓励下,积极贷款603万元,在种植、养殖、加工业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效益明显。甘肃省山丹县陈户乡肢体残疾人王永和贷款20万元,建起了蜂窝煤加工厂,每年收入达到5万元。东乐乡肢体残疾人张可财,贷款8 万元建起1 亩温室大棚,每年收入1.5万元。老军乡残疾人祝尧贷款10万元,发展养殖业,每年繁育羔羊50 只,增加收入3 万元。
2014 年6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残联为70名残疾人发放贷款贴息4.9万元。塔城市残联支部书记侯圣兰表示,要继续争取上级资金,确保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惠及全市所有残疾人朋友。拿到贷款贴息的残疾人巴合提别克激动地说:“700元的贷款贴息,虽然钱不是很多,但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残疾人最大的恩惠,就像我的拐杖,时时支撑着我。”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商务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主要通过安排财政资金,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等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
2013年,陕西省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使156 户残疾人家庭开办了“农家店”,营业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使承办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并获得稳定收入。
陕西省对承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企业建设、改造的农家店给予资金直补。陕西省残联协调陕西省商务厅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通过在县级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配送中心、乡级店,安置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或家庭成员就业创业。“农家店”由配送中心实施配货、送货、退货“一站式”服务,有效地解决了残疾人开办店铺时遇到的进货难、换货难、退货难、资金不足等问题,实现了残疾人“坐在家里挣钱”的愿望。
为确保“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助残、惠残,陕西省商务厅每年安排项目时,将扶残助残作为一项内容统一部署。要求各地商务部门和承办企业积极主动与基本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户联系,优先建设改造。项目实施中,各地残联积极提供残疾人家庭拟开办农家店名单,同商务部门共同确定资助名单,帮助残疾人家庭协调解决店铺用地、装修、营业证照、税费减免、用水用电等实际问题和困难,促进了项目实施效果。
自2012年青海省残联在全省农村牧区地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助残扶贫项目以来,累计补贴资金65.5 万元,安置了19 名农村牧区贫困残疾人在县级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配送中心、乡级店就业,享受与健全职工同等劳资待遇;帮扶70个农村残疾人低保户或其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扶贫标准的贫困残疾人(户)创办了村级店,使他们实现了就业,增加了收入。
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2012 年1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纲要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不同类别的残疾人专项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残疾人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增收技术,并且强化培训后就业和创业扶持服务。
2014 年3 月,湖北省大冶市残联举办了种植技术培训班,有5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上高级农艺师薛昌根实地手把手地教残疾学员栽种技术,随后又为培训人员每人发放了10株扬梅树苗,价值达12,000元。此次培训和赠送果树苗,是大冶市残联继在全市向贫困残疾人免费赠送长毛兔扶持他们发展养殖业、免费开办汉绣培训班帮助他们发展手工业后,探索的又一条帮扶残疾人脱贫致富新路,希望通过赠送适合在房前屋后种植的枣树、梨树、柿子树、杨梅等经济林木,以健全人帮助残疾人种植“铁杆庄稼”的方式,帮助特困残疾人发展庭院经济,精准扶贫脱贫。
2014年9月,吉林省榆树市残联举办了残疾人庭院经济实用技术培训班,400 余名残疾人参加了培训。城郊农业推广站农艺师马军、明侠菌业有限公司李明侠经理义务为学员讲授了小菜种植经营和食用菌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参加培训的学员们纷纷表示他们将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将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争取早日创业,并带动其他更多残疾朋友脱贫致富。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表示,将继续通过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兜底保障,将残疾人扶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战略,提高扶贫针对性,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持续激励广大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内生动力等措施,确保实现到2020 年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的目标。
责任编辑:bj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