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举办的中国社会养老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众多来自民政部门、养老产业的专业人士参会。论坛上,专家强调,针对老龄产业的特殊性,政府需要精准扶持、补齐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王巨禄在致辞中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加速伴生,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的明显同在,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现象并存,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交织在一起,这种无法逆转的趋势,直接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增强建立健全全国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紧迫感、责任感,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入宽阔的社会保障服务领域,让更多的人和企业在养老事业、产业的发展中体现个人和社会价值,为国分忧,为民解困,做出应有的新的贡献。
王巨禄会长针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强调,养老产业链的延长,产品和衍生品的变化多样及附加值的提高,都一一说明养老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企业家的目光,考验着企业家的智慧。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新型养老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一定会指日可待。一个带有公益性的新型产业,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财政金融、保险税收、土地规划、卫生文化等管理部门应当适应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转变过时的传统观念,革除原有政策、法规的弊端,修正和完善新的法规政策支撑体系,创新服务方式,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营造更加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环境,这是创新企业家普遍的呼声,也是广大基层工作者的热切期盼。只有把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公益性和产业性的养老保障服务业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才能使我国养老保障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尽快完善起来,有效防止西方发达国家在养老保障方面曾经发生的问题在我国重演。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在主旨发言中介绍说,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环境好、政策优、需求大,前景广阔。健康、宜居、金融、文化是四大主体老龄产业。我们要把握老龄人群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开创老龄事业的新局面。他强调,养老服务产业需要厘清“刚需群体”和“消费主力军”。目前,中国拥有高龄老人2400万,并以每年100 万的速度增长,高峰期总数达到1.18亿,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达到4000万,占老年人群体的19%,这类群体是养老服务的“刚需群体”。另外,在2.12 亿老年人中,低龄群体庞大,60 至69 岁老年人占55%,60至65岁群体占比35%。新一代老年人收入更高,观念更新,有高品质养老的愿望与能力,将构成主要的消费群体。
吴玉韶认为,在这方面,政府要发挥四个作用:制定规划,实施扶持,逐步退出市场,加强监管。吴玉韶说:“产业界都非常关心政府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对老龄产业的扶持政策。但是,老龄产业是特殊的产业,对老龄产业一定要进行界定,一定要瞄准目标,精准扶持。不能说老龄产业都要扶持,这个是不科学的。真正需要扶持的是老龄产业里面最具特殊性的产业。所谓的精准扶持要确定扶持重点和范围,我认为应该重点扶持三个产业,一个是居家养老服务业,第二是养老机构,第三是康复护理用品业。”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王来柱在主旨发言中着重讲述了从制度层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并解析了十三五时期养老的任务和前景。
责任编辑:bj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