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藏书量低至个位数 “外硬内软”的乡村小学
李克强总理已连续两年把“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出中央对全民阅读的高度重视。与之相映衬的是,在农村地区,连学校都在陷入“阅读困境”。
根据“六个核桃•读书慧”公益项目此前对湖北省宜昌市、恩施州等6所乡村小学进行的实地调研,虽然近年来各地都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过去的贫困校、薄弱校的硬件环境大有改观,但各校在软件建设上仍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课外书藏书环节。
在宜昌市潘家湾土家族乡中心小学,调研人员发现,该校共有学生344人,报称有图书7000余册,实际上五年内添置的新书仅有2800册;在仓屋榜完全小学,204人的学校配有室内篮球场、触屏投影仪,但全校7000册图书中,可读新书不足3000册;238名学生的恩施长梁乡三宝村中心小学,报称有图书2800册,但阅览室里实际只有1700余册,其中部分不适合学生阅读。
“调研发现,多数学校的实际藏书量远远达不到学生阅读的需要。很多学校没有采购课外书的经费,钱基本都花在硬件建设与维护上面。宜昌在湖北发展水平仅次于武汉,可那里一些乡小的人均藏书量低至十几本,有的甚至是个位数!与学校现代化的硬件设施相比较,实在太寒酸。”调研组成员王恳说。
而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一类小学的人均藏书量应达到30,二类小学也不能低于15,湖北省的最低标准是人均36册。
图书数量不足,学生阅读量也令人担忧。有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农村学校图书流动率不足10%,74%以上的学生每天借阅时间不足1小时,多数图书室开放时间为学生上课时间,小学图书室开放时间平均每周不足3天。科普类、艺术类等适合学生阅读且深受学生喜爱的图书偏少是导致学生课外阅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农村地区,由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有限,所以学校图书馆(室)藏书的质与量、图书管理方式,都反映出一个学校的育人理念、对教育之初心是否足够坚守。乡村小学生读好书,不但成就了自己,也往往能影响到家人。农村,是最容易遵从习俗的群落,良俗还是恶俗,往往会影响几代人。
三年三千万 为贫困地区小学配书
为了帮助更多好书走进校园,推进全民阅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携手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六个核桃•读书慧”公益基金。计划用三年时间,捐资3000万元,为贫困地区至少1100所农村中小学捐赠图书及配套设施,为更多农村孩子带来阅读的乐趣、梦想的力量,预计逾30万名中小学生将因此受益。
为确保项目的高效实施,项目成立了由学校老师、教育界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分不同年龄段为孩子们挑选书目,如《青少年神奇世界科学图文丛书》、《我最喜欢的世界之旅》、《昆虫记》等,涵盖了儿童文学、绘本、儿童科普读物和爱国主义教材等多个领域。项目还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遴选供应商,做到资金使用公正、公开、透明。
从10月23日开始,360所遍布青海、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省的乡村小学,年内都将获赠“六个核桃•读书慧”书库。项目捐赠方,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营威表示,作为关注中国青少年成长的企业,帮助农村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六个核桃”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帮助更多贫困地区中小学生与书为伴、以书为友,让阅读成为习惯,在学习中健康快乐成长。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