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项目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六个核桃•读书慧”公益项目启动 3000万元向贫困学校赠阅新书
2015-10-27 11:12:30    公益时报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一个经典“扣子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无疑是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个扣子”的重要途径之一。关注青少年特别是贫困地区学子们的读书情况,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对培养孩子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建设书香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0月23日,随着“六个核桃•读书慧”公益项目在湖北恩施的正式启动,全国范围拉开了新一轮公益助学大幕。

 

  童话大王现身湖北恩施 千余图书倍受孩子欢迎

 

  “孩子们,你们说,人能长生不老么?”

 

  “不能!”“不能……”几个孩子怯生生答道。

 

  “呵呵,人的自然寿命是有限的,但是你们知道吗,我们可以通过作品和古人交流。我昨天在读李白的诗,通过读他的诗,我就能和他交流,就能去体会他当年在写诗时在想什么。我去读前人写的文章,就能和他们在思想上有交流,就像聊天一样。这样说来,人岂不是就长生不老了吗?只要有后人读他们的著作,他们的生命就等于得到了延续。这就是我所说的‘长生不老’。”

 

  这是知名作家、“童话大王”郑渊洁在湖北恩施州板桥镇大木村小学给孩子们上启蒙课。教室里坐不下全校的师生,大家就搬了椅子在操场上听讲。

 

  郑渊洁也在10月23日这一天应邀担任了“六个核桃·读书慧”公益项目的爱心大使。也正是在这一天, “六个核桃•读书慧”公益项目正式启动,并为大木村小学的110名孩子们送去1300余册图书。收到新书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争先阅读。故事书、童话书、科普书和各类绘本倍受孩子们欢迎。

 

  校囧:不敢让孩子们把书借回家

 

  板桥镇大木村小学位于恩施北部山区,距离市区约3个小时车程,是该村唯一的小学,现有学生110人,其中90%是留守儿童。80个孩子出身贫困家庭,不少孩子家庭破碎——双亲中的一方离家出走,成为“单亲孩子”或“事实孤儿”。这也是当下山区农村的典型缩影。

 

  2009年,学校迎来翻建,硬件设施有所改善,但软件建设仍存不足。以藏书为例,学校现有图书3000余册,乍一看挺多,但逐一翻看阅览室书架,《中外农村建设实例》、《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新农村常用家庭生活知识读本》等不符合小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赫然在列。这类明显不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占去总藏书量的1/4——1/3左右,实际有效藏书量约为2000——2300册。这样一算,学生人均藏书量仅为20册左右。

 

  “在最应该读书的年纪,孩子们可读的好书不多。而在这个年纪多读些好书,孩子们将来在思想上不容易跑偏。”大木村小学校长张鹏说。90后的张鹏原来在南方工作,今年是他回乡参与公开竞聘担任学校校长的第一年,他希望通过更多图书,帮助孩子们发现外边更大的世界,走出大山,进而改变命运。

 

  张鹏介绍,学校现有藏书基本是靠湖北省几年前实施的“薄弱校改造计划”、“农家书屋计划”配来的。在这些书中,有些书已过时,有些书是为增强农村地区科普教育而配送,不适合孩子们阅读,孩子们最喜欢看的,是科普、漫画、童话类图书。

 

  在从“外面的世界”返回乡里的张鹏眼里看来,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实在是匮乏。在给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他发现孩子们甚至不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列强欺侮。有些孩子天真地认为,满清之所以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大概就像村子里的纠纷一样,一定是因为中国人先欠了外国人钱。

 

  “今年过完年,我们尝试着搞了一套借阅制度来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可是我们又不敢让他们把书带回家去看,怕孩子们带回去把书弄丢、弄坏、转借、甚至送给亲戚。这些情况,过去都发生过。图书本来就不多,让孩子们带回家就怕越来越少,后面新入学的孩子没得看。我们也不可能真的去让孩子们赔偿。”张校长说。

 

  这几句让人心酸的话语,正道破了很多贫困学校的窘境。本该让孩子随手捧着看的书,学校规定不让带回家读,可是在学校的时间,学生们要上课、要自习、要体锻,没时间看课外书,书的借阅率就低。而如果让孩子们把书带回家,学校就必须承担书籍的损耗。

 

  学校的担心不无道理:这一批书是有人捐来的,可是下一批书又在哪里?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