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记者就“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医疗卫生事业采访了晋中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局长连建华。
问:“十二五”期间,我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医疗卫生工作以深化医改为主线,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队伍为抓手,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目标,加强领导、细化责任、完善措施,强化落实,医疗卫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我市人均预期寿命到2015年末预计将比2010年提高1岁;婴儿死亡率由2011年的9.07‰下降到2015年的5.41‰,孕产妇死亡率稳控在20/10万以下,均实现 “十二五”规划目标。我市新农合参合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均排在全省前列。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安全、价廉的医疗卫生队伍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问:“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目标,不断探索推进,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立。2015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3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312.96万人,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较201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2015年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增加到470元以上,其中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比2010年(120元)增长了2.2倍。2014年3项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均达到70%以上。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建立起符合我市实际的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二是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开展。我市重点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2012年,确定灵石、寿阳为试点县,2013年,增加介休、和顺、左权三个试点县,到今年底,全市11个县(区市)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全覆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初步建立起人事、绩效分配和科学的补偿机制。
三是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严格执行国家、省定的718种基药目录。目前,全市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榆次区还在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机构试点使用。基本药物价格比改革前平均下降30%左右。
四是基层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编制、人事、分配和财政保障五个新机制初步建立,规范运行,硬件、软件建设和服务能力明显改善,乡村医生待遇持续提高。2015年,我市在全省首家下发了《晋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年增加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600余万元。
五是着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到“十二五”末,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由2011年的20元提高到40元。启动实施《晋中市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2014-2015)》。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人数285.15万人,电子建档率88.94%。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总体保持在99.71%以上,全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问:“十二五”期间,在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成就?
答:一是卫生资源总量明显增长。“十二五”末,全市床位数达到14246张,卫生技术人员16739人,比2010年分别增加1978张、1211人,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达4.29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5.0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达2.02人/千人、1.45人/千人。
二是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先后完成了237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投入7391余万元,对79所乡镇卫生院(含周转宿舍)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改造。启动市一院迁建项目,床位增加到1500张,预算投资15亿元。截至“十二五”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695家,床位总数达到14246张,拥有卫生工作人员23751人,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三是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晋中市积极推进重点专科建设。计划用3至5年时间,创建100个重点专科,目前已完成近70%的创建任务。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加强抗菌药专项整治、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努力营造优质的就医环境。
四是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加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推进“九不准”以及打击非法行医、收受红包和回扣两个专项整治。2015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实现1036万,入院人次数达到32万,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满足程度提高,服务利用增加,公平性增强。
五是基层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落实对口支援、医师下乡任务。推行市直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成员;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成员的两类医联体建设。2015年,市直医院共选派42名骨干医师到二级以下医院开展帮扶,各县级医院共选派800名骨干医师到乡镇卫生院服务。
六是“平安医院”建设取得实效。开展打击涉医犯罪和“医闹”行为,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建立了警务室。认真抓好“三调解一保险”长效机制建设,医患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医患关系有效缓解。
问:“十二五”期间,晋中市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人才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晋中市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实施“111卫生人才培养工程”。用3至5年时间,培养10名在全省有影响的高端领军人才、100名全市学科带头人、1000名基层适宜人才。目前,已经评选出10名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和1名省级、16名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有21名市级专家在基层服务。
二是创新开展“医教研”结合。充分发挥医院、卫生院校和专业学术委员会各自的资源优势,搭建“医教研”一体化合作平台。
三是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力度。累计培训全科医生323人;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学生176名;我市首创的“村来村去”免费医学生培养模式,累计培养951名,在全省形成典型经验。
问:“十三五”时期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划是什么?
答:一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强化执法监督、卫生应急工作。二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依法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帮扶特殊困难计划生育家庭。
责任编辑:bj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