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2015海峡两岸文明小袋鼠环保行动论坛在厦门海沧区鼓浪湾酒店隆重开幕。海沧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宣传部部长张谷,海沧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章国炎,海峡导报社社长阮锡桂等出席了论坛。
海峡两岸文明小袋鼠环保行动论坛旨在进一步推广“垃圾不落地”,在海沧倡导“绿色、环保、公益、乐活”的文明理念,不仅吸引了两岸的专业学者、环保人士的参与,还有来自美国的环保人士也出席了论坛,并为文明小袋鼠的发展和推广共同出谋划策。此外,省级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各街道、社区的文明创建工作者、海沧两岸义工联盟的志愿者、台胞和台企员工代表、热心市民代表等上百人出席。他们在论坛上共同交流分享“文明小袋鼠”行动等环保经验及理念。
海沧是文明小袋鼠的诞生地,在论坛上,《2015海沧区文明小袋鼠环保公益行动白皮书》首发。这是厦门乃至福建省首份由宣传部门、文明部门联合媒体发布的环保公益行动白皮书。白皮书充分总结了“文明小袋鼠”行动一年来的成绩,同时也提出了未来一年,海沧将对“文明小袋鼠”行动进行升级,全面打造小袋鼠文化的目标。
在白皮书发布之后,来自海峡两岸以及美国的环保热心人士及专业人士共同分享了他们的环保行动经验,文明小袋鼠经验在论坛上备受瞩目。《中国日报》二十一世纪商业版顾问、公益组织发展专家鲍勃·科威在论坛上分享了美国如何治理环境污染的经验。
台湾林杰梁医师健康关怀协会(食安环境)理事长谭敦慈则以《新型环境环保的人文关怀》为题,倡导环保生活理念。
厦门海沧延奎小学校长易增加以《海沧延奎小学“文明袋鼠倡文明”》为题分享了“文明小袋鼠”行动的一系列经验,受到了专业学者们与现场嘉宾的肯定与关注。
此外,两岸爱心发起人、厦门市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高瑞华,厦门义工俱乐部海沧分会负责人、情系未来义工服务中心义工骨干魏馨则分别做了自己的经验交流。
论坛上,海沧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海沧两岸义工联盟秘书长李碧莲,厦门大学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易林教授,上海长三角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秘书长、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总干事许田,还有荒野保护协会台北海洋守护群主召集人李荣华与现场的来宾进行了对话,大家共同为“文明小袋鼠”的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
成绩
“小袋鼠”成海沧文明名片
2014年6月底,《海峡导报》报道了一位市民的投诉。投诉的内容与有市民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有关。报道引发了很多市民的关注,更激发了市民共同保护美丽厦门的热情。6月30日,海沧区延奎小学学生陈梦羽向海峡导报投画“文明小袋鼠”倡导“垃圾不落地”的文明行动。
7月13日,海沧区委宣传部、海沧区委文明办、海沧教育局等部门联合海峡导报率先发起了“我是小袋鼠,垃圾不落地”倡议。“文明小袋鼠”得到厦门市委文明办的肯定,并专门赴海沧调研文明小袋鼠开展成果,向全市推广。这项活动迅速扩展到厦门全市。
统计数据显示,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海沧区共有16个政府机关部门、4个街镇、2家国有企业加入到“文明小袋鼠”行动。在厦门全市,共有超过40个政府机关部门加入到文明小袋鼠行动。
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海沧区最先在景区、公共交通枢纽开展文明小袋鼠行动,号召游客加入文明小袋鼠的行动。海沧区著名的青礁慈济宫、院前社、海沧湾公园、大屏山公园、嵩屿码头等景区和交通枢纽均出现了小袋鼠行动的身影。
文明小袋鼠的行动,更是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多次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为全国观众所关注。
2014年7月,文明小袋鼠行动在海沧启动以来,迅速传播到海峡两岸。海沧延奎小学、新阳幼儿园等学校利用夏令营等形式,把文明小袋鼠形象带到了台湾。同时,海沧利用两岸义工联盟这一平台,积极向台湾学习垃圾不落地的理念,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台胞加入到文明小袋鼠行动。
效果
市民观念转变助海沧夺魁
白皮书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文明小袋鼠”行动带给了海沧社区居民从理念上、行动上的文明变化。经过一年有余的小袋鼠行动,海沧区的不少居民不仅自身减少了乱扔垃圾的行为,且转化为主动行动维护环境的整洁。
调查数据显示,就“近一年,您是否随意扔过垃圾?”这一问题,选择“从来都没有”这一选项的被调查居民大幅上升,由53%提升为81%,偶尔会扔的群体则下降了28个百分点。
同时,在“当看到乱扔垃圾时,您会怎么做?”这一选项中,选择“随手捡起垃圾”的人数从24%提升到48%,选择“不管”的人数则从21%降为7%,并有12%的被调查人群,从“提醒身边的人不扔垃圾”转变为“随手捡起垃圾”。其中,原先选择“教育扔垃圾的人”数据为0,转变为2%。
据了解,“文明小袋鼠”行动成为了海沧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一张著名的名片,海沧精神文明指数的提升,在官方测评数据中也得到体现。2014年底,在2012-2014年的省级文明城区测评中,海沧区首次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再次荣获省级文明城区称号。
目标
行动升级打造小袋鼠文化
今年,海沧区继续对“文明小袋鼠”行动进行升级,海沧区透过白皮书提出,将在海沧区打造“文明小袋鼠文化”,让文明小袋鼠所倡导的“绿色、环保、公益、乐活”理念深入市民的心中。
今年,海沧区将通过“小袋鼠大讲堂”、“小袋鼠剧场”、“小袋鼠文化走廊”等新形式、新载体,将“文明小袋鼠·垃圾不落地”的理念深入推广到全区。
海沧区已经率先在自贸片区内启动“文明小袋鼠”行动,向自贸片区内的企业推广“文明小袋鼠”的“绿色、环保、公益、乐活”理念,倡导无纸化办公等。
2015年至2016年,海沧区将继续以平均每周一场“文明小袋鼠”行动的频率,发起新一轮的“文明小袋鼠”行动。垃圾不落地,最根源是减少垃圾的产生,海沧区将通过这一行动,向市民和企业发起资源回收利用的倡议,从减少垃圾做起,形成减少公共垃圾桶、共享私人垃圾桶的氛围。
“小袋鼠会成长为大袋鼠”
垃圾不落地的文明小袋鼠,如今已经是海沧乃至全市的环保“大明星”,它的名字和寓意市民耳熟能详。面对现有的成果,作为一项由民间自发的环保行动的小袋鼠,接下去应该如何发展?
28日的小袋鼠论坛上,海沧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海沧两岸义工联盟秘书长李碧莲,厦门大学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易林教授,上海长三角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秘书长、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总干事许田,荒野保护协会台北海洋守护群主召集人李荣华上台进行了讨论。
下一步该怎么走?
许田认为,小袋鼠要把内涵做得更丰富;李荣华则表示,小袋鼠之前没接触,现在发现魅力很大,每个人都知道这三个字的含义。所以小袋鼠更应该走入家庭,企业也可以去影响,带动大家执行环保理念;李碧莲觉得,小袋鼠发源于民间,也应该发展壮大于民间,每个人都有意识,把小袋鼠的理念渗透进入血液,像吃饭睡觉一样正常,这个活动就可以持续。
易林教授则比较务实,研究社会学的他对小袋鼠现象很感兴趣,很有可能将此作为自己调研的新课题。但他坦言,小袋鼠和其他事物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探索,很难预测以后的困难,所以要大家一起探索,一起交流。
靠教育还是靠法律?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主要靠教育还是靠法律,一直是个争议的论题。小袋鼠要发展,该如何权衡二者关系?易林直言:二者不矛盾,是互补的。
他进一步解释,法律是刚性的,教育是长久的根本渠道。小袋鼠就是很好的个案。现在是个陌生人社会,相互不认识,怎么能合作起来让社会正常运作?就以小袋鼠环保活动为例,每个人会计算社会回报。但这个回报是否等价,是否会有,都不知道。因此,社会共同体正常运作需要每个人都做事。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