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5年为例,儿科医院8位下派的学术主任总计在“儿联体”成员医院看专家门诊194次,临床讲课180次,教学查房520次;32位临床专家到成员医院做专题培训、教学查房和指导203次。“儿联体”内的医护人员还可以与儿科医院的医护人员一起,通过打擂台,获得同等的进修机会、课题经费等。
此外,在“儿联体”内定期开设的远程会诊与随时开展的急诊会诊,让“儿联体”内的医生具备了强有力的后盾。就在上周五采访时,金山医院与儿科医院陆国平和徐家骅两位教授连线,对一名高热不退的女童进行了会诊,给出了需排查川崎病的建议和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在“儿联体”,根据病情需求,流动监护救护车会随时把各成员医院的危重患者转运到儿科医院,在儿科医院治疗稳定后再转运回去,这是一条如同高速公路般通畅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黄国英说,“儿联体”最大的理想是逐步把转运频率降低下来,只有这样,才意味着成员医院的技术水平真正和儿科医院达到同质化。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儿联体”运行以来,同质效应已初步显现:2015年整个“儿联体”门急诊人才和出院病人数分别较2014年增长2.1%和3.7%,其中儿科医院门急诊人次数基本持平,而成员医院增幅达到5.2%。如金山医院儿科转诊到儿科医院的病人每年减少300余例,青浦区中心医院新生儿转诊比例从2013年的90%以上,下降到2015年的8%。
与此同时,构建“儿联体”以来,儿科医院普通病人减少6万多人次,专科病人增长11%。这在黄国英看来,距离将儿科医院打造成为真正的疑难杂症专科病诊疗高地又近了一步。
据了解,在金山医院儿科相继开设出哮喘、肝病、内分泌专病门诊的同时,今年“儿联体”计划再推出消化病、胃镜门诊,并于年内在华山北院和闵行区中心医院推出儿科联合病房。
■相关链接 市儿童医院组建医疗联合团队
除了复旦“儿联体”外,为缓解儿童就医难的矛盾,上海市儿童医院联合嘉定、普陀、静安三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共同组建儿科医疗联合团队,拓宽优质儿科医疗资源的服务半径。今年,该院将建立区域内疑难病例的视频会诊机制,开发床位信息共享平台等,以进一步探索优化资源和分级诊疗。
据悉,市儿童医院联合团队成立后,以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科、呼吸科、消化科等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方向,与区级医疗机构结对,对儿科业务查房、疑难疾病会诊,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并通过联合团队平台开展科研及技术协作项目。去年,该院利用区域儿科联合团队的平台与三区的妇幼保健所启动了《多学科合作的危重儿综合管理》项目,该项目被列入第四轮“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