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记者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遇到了正带感冒发热的孩子来院就诊的沈先生。说起带3岁儿子看病的经历,沈先生深有感触:2年前,为了带儿子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看一次病,全家人早晨5点多搭乘头班车赶往儿科医院,挂号、就诊差不多又要花5个小时——孩子看一次病,得全家总动员。
在几次“进城”看感冒发热后,沈先生发现,身边的金山医院儿科医生开出的药与复旦儿科医院几乎没有差异。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因为金山医院加盟成为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简称复旦“儿联体”)的成员单位。
其实,上海10家医院在2014年4月已经联手成立了复旦“儿联体”,通过规范培训,使“儿联体”医院都能具备高水平和同质化的医疗。
“儿联体”成立近两年来,儿科医院普通病人减少6万多人次,专科病人增长11%,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好利用。
据悉,今年,“儿联体”争取在社区建立儿科医师工作站,完善社区儿科的专家预约制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儿联体”向社区延伸,通过家庭医生签约的通道,把优质儿科医疗资源辐射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病人可以在社区先分诊,经过筛选后逐级转诊。所有的努力,只为了让孩子看病不再难。
“儿科荒”逼出“儿联体”
金山医院儿科质量如何?家长用脚来投票。金山医院党委书记陈刚给出了一组数据:加入儿科医联体后,该院就诊患儿明显增加:2015年门急诊超过18万人次,比2014年同期增长16.7%,平均每个月有15000余病人,最多时超过22000人,有时候一天就有近1000个病人。
去年夏天,胡泽小朋友突然出现双腿疼痛,被疑为肝脏有问题,可在上海多家医院辗转奔波,仍然没有搞清原因,孩子相继出现行走困难等症状。最后,在家长的陪伴下找到了兼金山医院儿科主任的王建设教授。作为儿科医院感染科专家,王主任很快给出了明确的诊断:这是肝豆状核变性,一种严重的先天性疾病。经过3周的治疗,胡泽病情明显好转。胡泽的父亲倍感欣慰:孩子可以在家门口得到专家的诊治。
而这一切均源自于“一切为了孩子”这一服务理念。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黄国英院长介绍说,从2010年开始,“儿科荒”问题越来越突出,尽管该院开设了夜门诊,暑假期间更是暂停医务人员的休假,可大量的就诊人次还是让医生夜门诊医生要坚守到凌晨一两点,医患间均感疲惫不堪。于是,借鉴国外同道已有的成功经验,在市卫计委的支持下,复旦附属各大医院开始改变以往传统的等级医院的上下联合,尝试横向的医院相同科室横向联合,共享某家医院的优势科室资源,实现整体实力提高。
2014年4月26日,上海10家医院率先结成共同体,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应运而生。第一批加盟联合体的医院除了儿科医院,还有妇产科医院、华山医院北院、公共卫生中心、浦东医院、金山医院、第五人民医院、静安区中心医院、闵行区中心医院和青浦区中心医院,辐射范围横跨上海9个区,总计住院床位1280张,儿科医生有500余人,年门急诊人数300余万人次,出院病人5万余人次,大约占到全市儿科医疗服务总量的三分之一。
延伸社区,全方位培训确保医疗高水平
如何确保上海的“儿联体”高水平与同质化医疗?儿科医院副院长王艺教授说,“儿联体”从成立之初便从全方位的培训入手。经过在儿科医院的实战培训,每个“儿联体”医护技人员手头都有厚厚一叠的治疗技术和护理服务规范操作手册,什么样的症状对应哪些疾病,相应的治疗用药方案如何选择,每一项都有章可循。
同时,儿科医院的主任、教授、高年资医护技能手悉数登场,轮番到各家医院去上班,每个“下沉”的人至少工作半年,同时儿科医院各个学科都派出大牌专家去各家医院当学术主任,直接把整个科室的业务水平管起来。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