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环卫集团通过创新共享的模式,针对传统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展示了“垃圾智慧分类模式”的核心理念、运营模式和平台技术,将可再生资源、互联网与垃圾物流网协同化,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这一模式无疑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尝试。但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垃圾完成分类以后,如何收运、如何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如何处理等后续问题也需要不断完善。
分类意识尚需形成
众所周知,要实现垃圾再生利用的前提便是垃圾分类。记者在澳大利亚生活期间,对那里的垃圾分类印象极为深刻。澳大利亚垃圾分类意识已深入人心,居民入住新家,都会收到一封关于垃圾分类的信件,告知垃圾分类的重要事项。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准备几个垃圾桶用于存放不同类别的垃圾。黄盖的垃圾桶盛装可循环垃圾,如塑料瓶、玻璃酒瓶、废纸等;红盖的垃圾桶盛装不可循环垃圾,如餐厨垃圾等;绿盖的垃圾桶盛装花园的残枝落叶和割草机割下来的草屑。对于每种类型的垃圾,政府每周只收一次,在规定的时间,居民把自家的垃圾桶推到路边,清运车会把指定类型的垃圾收走。错过一次,要等一周。纸箱之类的大型垃圾需自行切割成小块,以方便垃圾车清运,否则拒收。如果出现垃圾分类错误、存放不当、影响其他居民生活等问题,政府会给你邮寄罚单,根据情节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因此,澳洲孩子耳濡目染,从小就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这种习惯将代代延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居民,发现大家对垃圾分类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不会分类。一些居民告诉记者,对分类标准不清楚、不了解,无从分类。这其中不乏80后年轻人。第二,家庭分类设施不完善。一些居民觉得垃圾分类要准备多个垃圾桶或垃圾袋,给生活带来麻烦,所以不愿意分类。第三,社区分类垃圾桶配置不到位。以记者在国内居住的小区为例,每栋楼下都只有一个垃圾桶,所有的垃圾都集中于此,如何分类?第四,少数居民坦言,即便每个家庭都能实现垃圾分类,垃圾车是否能实现分类收运,仍是个问题。看来,垃圾分类无论是从基础知识的普及,还是到垃圾收运的实际操作层面,都需要进行完善,这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垃圾分类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便是居民们要有分类意识,并将这种意识逐渐内化为生活习惯,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至关重要。而如何刺激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形成,实施奖励机制便是可以积极尝试的手段。
新生事物尚有不足
北京环卫集团京环资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朝辉向记者介绍了垃圾智慧分类模式的具体运作方式:不管是新推出的智慧厨余垃圾桶,还是再生资源回收柜,上面都印着醒目的二维码,居民用微信客户端“扫一扫”,关注公众号并注册账户后,就能领取一个垃圾智慧分类使用包,里面包括一本使用手册、一张北京蓝·生态卡和一沓二维码。北京蓝·生态卡、二维码与居民手机号绑定,为居民建立积分账户。居民把生活垃圾分类打包好,贴上二维码,投入到回收柜即可。回收员对再生资源回收清运时会将数据上传到后端的云服务器上,服务器自动折算成积分同步到居民账户中。
据李朝辉介绍,除了废纸、瓶子、玻璃等常见的可回收物品,“垃圾智慧分类模式”要重点推动厨余垃圾分类。居民在家里将厨余垃圾单独分出,投入到智慧厨余桶,再刷一下手里的北京蓝·生态卡,即可获得5个积分奖励,1积分相当于1分钱。另外,1 个瓶子可以兑换5 个积分、1 公斤报纸可以兑换100 个积分。居民账户里的积分可在微信公众号里兑换生活用品、电话卡、购物卡。工作人员也会定期进入社区,居民可用积分直接兑换现金。而对于大件可回收物品,市民只需要微信申请,就会有专门的回收员上门收取。
这种“垃圾智慧分类模式”,通过应用程序绑定住户信息,与居民身份建立起对应关系,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奖励,让居民获得小小成就感,也激发起更大的动力。此种模式的分类与回收两项工作一气呵成、一举两得,在实现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实施效率。对此,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董文勇表示,二维码应用在垃圾分类上,应该说是一种创新之举。这种与时俱进、颇具时尚感的方式,能有效引导居民接受、甚至乐于进行垃圾分类。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