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社会资源为爱坚守与拼搏
想要把徒步活动和公益慈善完美结合,也并非易事,这类活动面临成本高、执行难、风险大、参与者流失等困局。有的徒步活动规模太大,几千人报名,几千个后援团,再加上几百个志愿者,或许还要提供一路上的食品、服装、通讯、厕所等设施和物资,随行还要有医疗救助、安保等各类服务,成本实在太大。对一些公益组织而言,他们不是公关公司,资源和资金是最大的问题,只有控制活动规模,并借力社会资源和众多志愿者,才能办好活动。 就以“罕见的行走”活动为例,该活动尽管路途漫长而艰难,但所有组员仅12名,队员职业包含户外领队、医护人员、媒体人、企业家,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还有良好的应急储备。在活动开展之前,活动邀请到韩庚、何润东、张晓龙等文艺明星以及自由滑雪世界冠军程爽、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刘秋宏、跆拳道世界冠军吴静钰等体育界明星拍摄了支持海报,在宣传方面更具可看性。另外,由重症肌无力患者直接参与,对于这种罕见病的预防科普效果更直接,而不像其他活动,走完几十公里,还不知道是为筹款。
爱力关爱中心主任清昭坦言,“罕见的行走”是作为爱力的年度品牌筹款项目做的,她很感谢已经参与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公益徒步算得上是可行的门槛较低的公众筹款活动,在限制规模的情况下虽然无法直接筹到更多钱,但其主要功能是公益组织的品牌建设。当民众看到某个公益品牌,就能联想到它的公益服务人群。对于中小机构来说,应尽力做到小而美,还应在活动结束后实时公布项目实施的最新进展,告诉大家这些公众筹款去了哪儿。当公众对公益品牌有了信任,就可以打破民间公益组织筹款的瓶颈。
不低俗不自虐罕见的故事打动人心
话说“罕见的行走”的活动发起者,名叫张海连,这个大叔今年50岁。33岁时,因重症肌无力发生危象,连续20多天在ICU里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期间医生给其家人发了2张病危通知书。然而,他又奇迹般地出院了,虽然药物还在陪伴,但他已经是个资深的户外爱好者。从第一次登上北京第二高峰——海坨山起计算,至今他已累计登顶28座(次)千米以上的山峰。
2013年,张大叔成了爱力关爱中心的理事长,仍然在不断地参加公益行走。他曾经带领重症肌无力患者、家属、医生组的队以15小时26分完成48公里山地徒步,他说:“徒步的真谛不是终点和胜利,是让那些困难和挫折,告诉我们已经走了多远。”在他的带领下,开通了重症肌无力患者服务热线,发布患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制作相关科普动画片,举办全国性的大会,还策划了“罕见的行走”这一活动。
然而,意外总是不约而至。就在本月7日,张海连在回家途中意外摔倒,被紧急送往医院,因大脑出血严重,连夜安排了开颅手术,再一次在ICU中昏迷不醒。海连大叔的事迹打动了许多网友,7035人的爱心在5天里汇聚成50万元善款,每一位捐赠者都呼唤海连大哥快快醒来。
一位参与过罕见病公益活动的女士感慨地说:“这些坚强的病人,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本书,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着我。”在这个泛娱乐时代,人们更希望慈善能够不低俗、不自虐、不盲目,在快乐做公益的同时,多倾听到一些受助者的故事,多了解一些他们真正的需求。真正的慈善不是表演,不是行为艺术,而应该是切实的关爱与服务,这样的慈善才更有生命力。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