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金是为了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而发放的,一直以来,高校如何调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将饭卡消费作为助学金评定标准,这一做法引起了强烈的争议。青年报记者报调查发现,交大、华东师大等沪上部分高校正探索更具科学严谨、人性关怀的甄别举措。
华中农大:餐费超6.2元或无缘助学金
据悉,华中农大近日发布了学生过去15天内饭卡的食堂中餐、晚餐消费记录,餐费平均值在前10%的同学,将取消贫困生认定资格,这一规定正是为助学金的评定做准备的。
根据学生的推算,男生的中、晚餐消费要低于7.2元,女生要低于6.2元,这样才能够有资格参与国家励志奖学金,或者助学金的评定。如果不符合这项规定,已经取得贫困生认证的同学也将被取消资格,相应的助学金也会被取消。
在华中农大的食堂有专门的经济套餐窗口,上面标明一荤一素加米饭3元,两荤加米饭3.5元,米饭一次性给足。而经济套餐窗口之外的是精品菜窗口,这一窗口的素菜每份1元,荤菜每份3至6元,米饭每两0.2元。
有网友质疑:这样定标准实在不太合理
有同学表示,用饭卡消费水平作为贫困认定标准并不合理。“贫困生只用饭卡在食堂吃饭,那些有钱的同学天天在外面吃,当然贫困生花的多了。”如果学校对饭卡消费高的同学取消助学金资格,反倒伤害了贫困生的生活。
据该校部分同学反映,经济套餐窗口是最便宜的窗口,但伙食特别差,“饭菜难吃还吃不饱,大家都不愿意去这个窗口。其他窗口一顿饭菜至少要在6元以上,而且食堂还一直涨价。”学校规定的贫困生消费标准太低了,根本没办法吃好。
许多网友认为,学校这样的做法是对贫困生的歧视。“家庭困难就不能吃好一点了吗?贫困生就只能去经济窗口吃饭吗?”ID为“有病你就坚持住”的网友犀利地指出:“贫困补助是为让学生脱离贫困的生活状态,能吃好穿暖,这种做法是让贫困生永远生活在贫困的标准里。”
不过也有学生赞同学校的做法,“我们身边真正的贫困生就是每顿都去经济窗口,选择最低的消费。”许多所谓的贫困生其实根本就不贫困,而是拿着助学金吃喝玩乐。
校方回应,其实并不存在这一具体标准,6.2元的标准只是部分学生自己推算。学校在关注抽样时间段内的餐均消费偏高的贫困生,也关注餐均消费偏低的非贫困生,并分别进行复查。
上海高校:助学金划定多参考家庭人均收入
采访中,许多学校表示,“以食堂消费参评贫困生”只是个案。那么,高校都是如何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进行认定的?为此,记者比对了上海多家高校贫困生认定流程,以及助学金管理方法。
青年报记者在复旦大学官网上的一条公示上看到,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家庭人均收入与上海市当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比,家庭人均月收入处于或低于上海市低保的标准者为特别困难,处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1.5倍者为一般困难。
实际上,这样的认定方法被包括同济大学等不少高校所采用,程序简单,操作容易。不过,有学生反映,其认定标准过于单一,实际操作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部分领到助学金的“困难生”,实际上并不困难,他的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属于较高的水平,但是放到上海市,就进入了贫困生认定的范围,这是由于地域差异造成的,按照上述的认定标准,就无法排除这种因素。
另外,所谓的贫困生就是随便盖个章,就可以拿助学金了,一直以来也存有一定的诟病。贫困生用着奢侈品,买高价的机票,而非贫困生却选择硬座回家,这种情况在国内高校中并不鲜见。
■新做法
高校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把助学金用于真正的贫困生身上?既具科学严谨、更见人性关怀的甄别举措有没有实现的可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海的部分高校已经在着手不断进行制度上的完善。
[华东师大]
根据饭卡消费先发短信“关怀”再核实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自主开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警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学校按照全校学生月度饭卡消费记录测算,向有可能存在经济困难学生发出短信关怀,就曾因一名当事人被“暖哭”而后微博发帖热转而成为佳话。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