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公益人来说,“99”比“双11”还重要。
9月7日是“99公益日”活动的第一天,零点刚过,一场网络捐款风暴骤起。10分钟,捐款超过500万;15分钟,1000万;2小时,2000万……民间环保组织自然大学发起人冯永锋是募捐活动的参与者,他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条腾讯乐捐平台“守护300条镇海棘螈”的公益项目筹款信息,因该条信息的传播,该项目获得了37位网友共计1308元的捐款。
与往常的捐款不同,9月7日——9月9日,像“守护300条镇海棘螈”这样的公益项目所筹得的善款都将得到腾讯公益基金会的等额配捐,配捐总额上限为9999万元。
9月14日,在一个“99公益日”网络筹款经验分享会上,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缪力透露,9月7日零点配捐,“所有人都没有睡”,基金会动员下属128个专项基金,共筹到善款1884万元。
数据显示,“99公益日”活动三天,共有95家公募机构的2178个项目在腾讯乐捐众筹,涵盖扶贫、助学、疾病救助、环保等各大领域,共有205万人次参与其中,捐款总额达1.279亿元。
在公益领域服务多年的缪力从未见过如此激动人心的场面。“这个行动开创了中国网络募捐的先河,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公益事业前途无量,拥有着巨大的空间。”缪力说。
在透明中履行捐助
捐款人与受捐人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中国公益行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腾讯公益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看来,传统公益模式中存在一个“信任的黑盒子”,每一位爱心人士在把钱捐出去的一刹那,他仿佛就与慈善项目失联了。正是这个黑盒子,导致监督纽带的缺失、执行过程难以透明化,也冷却了社会公众的善心。
2011年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对公益机构的质疑达到顶点:善款最终变成了灾民手中的面包,还是郭美美的玛莎拉蒂?
互联网拯救了公益行业,透明的互联网上藏不住“郭美美”。相比把钱捐赠给大型的慈善机构,事实上公众更青睐互联网平台上一个个小而美的公益项目。
以腾讯乐捐众筹平台为例,轻触屏幕点开信息,跳转至腾讯乐捐平台该捐助项目的筹款页面,即会显示项目海报、详情、发起人、筹款目标、已筹金额、捐款人数等信息。项目详情通常包含项目缘起、如何执行、项目预算、善款接收机构、索取捐赠发票途径几大部分。接收善款的机构必须是在民政部注册、有公募资质的公募机构,它通过官网、官微、年报等渠道定期向公众披露每一笔善款的收支。
“互联网可以让爱心人士从捐款的那一刻起不断得到反馈,他仿佛看到他的捐助在一个透明的世界里履行。”陈一丹说。
在腾讯乐捐平台上,每一个众筹项目页面的末端都有“我要捐款”和“邀朋友一起捐”的分享链接。在了解项目详情后,公众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公益项目捐款,还可以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为它传播。在移动互联网世界里,认识不认识的朋友都有可能因为你的一个善举聚到一起,平日里潜水的人也有可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起到的作用是凝聚,而不是分裂。它让每一个人真正用自己的行动去做公益,解决自己关注的问题,在去中心化的环节中爆发自己的力量。”腾讯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说。
对发起筹款的公益项目执行方来说,他们的筹款模式正在由过去的项目筹资模式向着众筹模式转变。在项目筹资模式下,他们必须有成熟的项目文案,面对资助型基金会的负责人做出几番修改,也必须严格按照项目约定和项目预算来执行。项目约定之外的事,即使有着强烈的社会需求,也有可能无法得到落实。而在众筹模式下,他们的想法可能尚未完全成熟,文案还显得非常稚嫩,但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就有可能在全开放、互动的互联网平台获得网友的支持。
新的公益模式:“公益的公益”
互联网公益并非始于今日,它已经历长达8年的发展。
2007年6月26日,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由互联网企业发起成立的公益基金会。那时,腾讯只是简单地每年从企业利润中拿出一部分钱捐给基金会,还没考虑如何充分挖掘互联网的属性。
2008年被称为“中国公益元年”,腾讯公益也开始真正引入互联网思维。5.12地震当天,腾讯网站、公益基金会与技术后台人员一起,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开发出了一套网络捐款软件。软件上线一周,募捐善款超百万。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