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饮料瓶打包后贴上二维码标签,投进再生资源回收柜里,就能获得积分,积分不但可以兑换购物卡、手机充值卡,积攒到一定分数干脆就能直接拿到现金。媒体报道,北京环卫集团将推行“垃圾智能分类模式”,厨余垃圾、可回收物统一纳入互联网积分反馈平台。
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近2/3 的城市被垃圾问题所困扰,堆存的垃圾总量达70亿吨,垃圾已侵蚀掉我国80 万亩的土地,其对大气、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和大量滋生的蚊蝇传播的疾病,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如果得不到科学、有序的收集、分类、运输和处理,势必造成环境污染,危及城市的发展。然而,受困于资金不足、有害垃圾无去处等因素影响,全国各地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已10多年,但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市民参与度不高,也是垃圾分类滞步不前的主要诱因之一。
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垃圾乱投乱放现象,在市民中非常普遍,已成为当今社会一大顽疾。然而,垃圾乱投乱放陋习不除,从小处讲,加重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极不尊重;从大处讲,给垃圾分类处理制造了麻烦,不仅损害了公共卫生环境,而且破坏了城市文明形象。特别是垃圾乱投乱放现象突出,折射出了市民文明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针对市民垃圾乱投乱放现象,各地相关管理部门采取的措施便是一味地“堵”:制止、收费、处罚、曝光等等。比如,从今年8 月1 日开始,《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
理办法》正式实施。根据管理办法,个人未分类投放或者未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最高可处100元罚款。然而,采取强制手段,要求市民承担垃圾分类责任,存在政府转嫁责任之嫌。再者,动辄就对不分类垃圾的市民进行处罚,存在以罚代管之嫌,无助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特别是对不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行为,怎么监管,由谁处罚等,缺乏可操作性,有损地方法规的执行力。
可见,对于垃圾乱投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堵不如疏。换言之,垃圾分类换购物卡等,即“垃圾分类有奖”,是对市民文明素质的一种引领。事实上,市民在垃圾投放中文明还是不文明,除了自身素质之外,关键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市民文明还是不文明,实际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看城市管理者如何去进行正确的引领。
比如,实行“垃圾分类有奖”,这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管理服务方式;而市民将自己手中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换回购物卡等,也是对城市文明管理的一种互动方式。相反,如果市民手中的垃圾找不到分类处理的“出口”,文明就会受阻,就会演变成了垃圾乱投乱放的不文明行为。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