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媒体观点
扶贫攻坚如何做到“不留锅底”
2015-12-18 13:07:10    光明日报

  在苏国霞看来,扶贫的整村推进工程、职业教育培训工程、扶贫小额信贷工程等十项精准扶贫工程也蕴含了许多创新理念,例如,探索资产收益性扶贫,通过把政府投入转化成贫困人口的资产来促进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利用“互联网+”实施农村电商扶贫,为农民致富创造机会;此外,创新扶贫开发的用地政策,增加贫困人口在土地增值中的受益程度。

 

  社保兜底,“不留锅底”

 

  来自国务院扶贫办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6省区的贫困人口都在500万以上,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3518万贫困人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经过多年扶贫工作推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基本脱贫,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较弱,这意味着今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也越大。

 

  “以前出台一项政策、采取一项措施就能使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人脱贫,但现在减贫政策效应递减。到2020年只有5年时间,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刘永富强调,要确保7000多万贫困人口做到全部如期脱贫,“不留锅底”。

 

  11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解决5000万人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脱贫攻坚战略五年实施过程中,还会有少量人口因种种原因致贫。”刘永富表示,对这些人群最后也要通过一系列社保和低保措施对其进行兜底,让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