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为帮助贫困学生,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学校在网上发帖,希望网友能为孩子们捐赠一些御寒衣物,很快,爱心衣物就从四面八方寄来,为学校解了忧。8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一直没有停止,学校收到的衣物越来越多,已经远远地超出了需求,这却让学校犯了愁。(11月24日《华西都市报》)
其实早在去年,该学校就在媒体上发出呼吁,暂停接收爱心物资,没想到时隔一年后,同样的困扰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仁者爱人”,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呼吁大家去奉献爱心,但对于如何让这些爱心凝聚成一股合力,真正合理地输送到那些需要温暖的地方,我们却显然有些疏忽了。以至于我们经常会遭遇像爱心物资饱和的得石中学接收捐助“门庭若市”,而有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却“门可罗雀”的尴尬,甚至还有想去献爱心的人发出“我们该去哪献爱心”的疑问。
之所以会出现爱心的“冷热不均”,信息传递慢和更新延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信息的强大力量,一篇8年前的求助帖子在今天仍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让爱心物资在8年中能够不间断地从各地输送过来;而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了信息传递的无力,几年来,这家中学多次通过媒体和网络发出过请求停止捐赠的号召,但仍然无济于事。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慈善信息缺乏有效的更新和统一的管理。
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及社会状况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求助信息的有效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由相关部门牵头搭建一个统一、权威的求助信息实时发布和更新平台,让爱心人士对哪些地区需要帮助、哪些地区已经不需要捐赠能够一目了然。其次,成立一个统一的捐赠平台,由政府部门出面协调处理全省、全市的衣物捐赠,开通日常捐衣通道,建立长效机制,让爱心衣物能够得到合理均匀分配。同时,各种公益组织或个人等社会力量可以发挥有效的补充作用。社会中间机构等的介入,可以根据受助情况变化更加灵活地调整社会资源,这样对社会爱心冷热不均难题的解决也是大有裨益的。
虽然摆在我们面前有爱心“冷热不均”的问题,但我们也能够从中得到许多温暖和启示。我们见识到了网络之于慈善和爱心救助的强大力量,因此在今后的扶贫与爱心救助活动中,我们更应当重视网络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对网络传播这个渠道更要善加利用。同时,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爱心的炽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冷。一条网络帖子能够激发坚持8年的爱心捐赠,我们发现社会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冷冰冰,而是流淌着无数爱心的涓涓长流,涌动着温暖沸腾的汩汩热血。(王晓东)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