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为帮助贫困学生,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在网上发帖,希望网友能为孩子们捐赠一些御寒衣物,很快,爱心衣物就从四面八方寄来,为学校解了忧。8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一直没有停止,学校收到的衣物越来越多,但这却让学校犯了愁。(2015年11月25日 华西都市报)
一个爱心募捐信息在八年间不停被转发,还不停的发挥效用,不得不说这个社会还是不缺乏爱心的,还是很值得人们欣慰的。但转念再看,对于这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学校负担和资源浪费也着实让人心疼。献爱心本是好事,但是八年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曾经需要衣物帮扶的地方已经摆脱旧状,已经没有能力再来消耗不见减势的“爱心捐赠”,由于转移捐赠的成本又过高,这难以消化的“过剩爱心”不仅就成了捐赠人的遗憾,更成了受赠单位甜蜜的负担。
想要化解这种由于“爱心过剩”引发的“消化不良”症状,不仅仅是想法设法帮助其“消化”的内在调理来实现的,更需要破解从募捐信息源头、捐赠组织者、捐赠者理性辅导等多个方面来完善慈善的良性运行模式。
当今募捐信息传播往往具有滞后性,也许是缺乏有效地信息管理公布平台,让募捐信息只有散播转发之状,没有时效性的接收反馈之尾,让捐助者搞不清状况,不解思索地挥洒爱心。相比个体盲目的直接捐赠,有一个慈善管理组织能进行一个合理的分配协调显得更为有效,但是由于近年来部分慈善组织的负面新闻,民众对其信任以大不如前,觉得自己把爱心直接邮到目的地才最可靠。信息的不对称和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都引发“爱心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做慈善不应是头脑一热、钱物一出的事,它也是有规则、有原则的。作为捐赠者,多打一个电话提前咨询一下是否真的需要爱心捐赠,也许就能避免了双方的爱心浪费,这时候爱心捐献的公益常识普及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解“爱心消化不良”一时之忧易,成“爱心消化顺畅”长久之势难,除病还需治病根儿,内病仍需外治调,管得住无规则吸纳的口,才是正解。(李铁铮)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