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社企认证应该是在行业有了一定成熟度时才去做的事情,更准确地说,是有了一定成熟度时才会自然发生的事情.纵观世界上那些已经有了社企认证的国家,概莫如此.以公认社会企业最发达的英国为例,2002年英国贸工部首次给出社会企业的官方定义,2003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当时英国已经有5300家机构能够符合定义.2010年,英国社会企业标识公司(SE Mark)推出了社会企业认证标准,次年,由具有行业联合会性质的英国社企联盟(SEUK)发起的调查显示,全英国已有62000余家社会企业,从业人员近80万(占英国就业人口的近3%),对GDP的贡献超过240亿英镑,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
再看中国的社企领域,目前还处在数量少、规模小的散点式发展阶段.根据笔者的估计,全行业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企业不会超过500家(别急着皱眉头,先想想到底什么是社会企业再说).假若此时推出某种社企认证,难免落入看上去很美,却只是凌空蹈虚徒具一纸空文的境况.
有人可能要说了,这个行业现在还不成气候有什么可怕,做认证不就是为了促进它的发展吗?这种想法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有点自以为是.拿韩国来说,韩国在2007年推出《社会企业促进法》,有了社会企业这个专门的法律形式.然而因为要求很苛刻,很多具备了社会企业性质的机构不愿意采用这种形式注册,结果按照法律,这些机构就不能在经营过程中声称自己是社会企业,他们的郁闷可想而知.
现在一些机构和地方政府意图推出的社企认证标准,意在鼓励某些特定领域或向特定人群提供服务的机构的发展.如果这样的标准推出,势必会抑制社会企业在更多领域里的更多可能性.我们必须意识到,任何认证标准在规定了什么才“是”的时候,也就规定了什么“不是”.在如今行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之时,更应该鼓励的是在符合社企基本性质之下去做大胆的尝试,野蛮生长,而不是过早地通过认证来做取舍偏废.
没有社企认证,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并未受到很大限制
另一方面,在没有社企认证的情况下,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真的就受到了很大限制吗?事实恐怕并非如此.最近几年,社会企业领域的各类评奖和资助越来越多,媒体和政府的关注度也日益增高,正是因为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更多的机构才有更大的可能性从不同渠道获得不同类型的支持,也在客观上鼓励了社会企业领域更多的尝试.当然,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有滥竽充数之辈欺世盗名之徒,浑水摸鱼不当得利.但是我们尽可放宽了心,因为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这样泥沙俱下的过程,无足多虑.随着行业发展的深入,自然会大浪淘沙,激浊扬清.
仔细看看那些提倡社企认证的机构,他们的诉求往往是为了在认证之后独享更多的资源,特别是政府在税收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支持.然而,一家社企如果非如此而不能生存的话,它的业务模式的可持续性便是非常可疑的.这样的机构又有什么理由动用公帑去支持呢?这样的机构又真的能叫做社会企业吗?
另有一些机构,提倡社企认证更多的是出于对自我身份的真心辩白.在一个“公益-商业”二元对立仍十分显著的国度,这种辩白完全可以理解.不过要提醒这些机构的是,别只看到认证的收益,却忽略了认证的成本.最简单的,认证通常都需要机构提供很多信息,甚至是向公众透明公开.对此,你做好准备了吗?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