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长假,公益圈并没有“放假”,一场关于“公益是否能零成本”的论战在网上展开,对战的双方是自然大学发起人冯永锋和温州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登记服务中心主任蔡建旺。由于二人所处的位置分别代表草根公益和行业管理部门,并且在公益圈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这场论战迅速引起了围观,双方支持者数量甚众,难分高下。
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何以再次在公益圈引起大规模的讨论,并且到今时今日也并没有定论可言?恐怕还是国内公益行业的不成熟所导致。
那么,“公益零成本”,它背后裹挟着什么样的一些问题,我们不妨把这次讨论的双方分为“冯派”与“蔡派”,好好地观察一番。
先说成本本身
冯派:“社会上有很多公益人,是可以经常性地为社会免费做点什么。但免费不等于不需要成本。免费只是此人自己把费用吞咽到肚子里,自己消化了而已。如果真金白银地计算起来,其实,成本都是极高极高的。”
蔡派:“并不是所有的成本都值得强调。人们花很多时间、交通、财务成本,就是在于他要折腾的勇气、寻找的快乐、参与的价值。公益行业还有另外一个名称是志愿部门,既然是志愿选择,把所有的成本都一笔一笔拿出来算,你的道德优越感呢?”
正如走路需要消耗能量,做任何公益当然都需要成本,只是承担人不同。
如蔡建旺所说,“公益无非就是社交平台、价值平台和创业平台”。志愿者愿意投入自己的时间、物质去参与,以获得精神收获,但如果是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依然要有机构承担志愿者组织、培训、补助等成本。
当然,许多成本我们可以选择不强调。“对于机构而言,本身没有额外的成本支出,那就是零成本。”从学术定义的角度来讲,所谓的“零成本”大概是如此吧?
冯派:“某种程度上说,公益组织为了试图解决社会问题、环保组织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其真正所消耗的社会成本,可能比政治、军事、商业要高得多。”
蔡派:“如果公益真正成为一个行业,行业有行业规矩,专业化专职化诉求比较高。他们拼的就是产品,拼的就是人才,拼的就是营销,拼的是客户需求,等等。当然,同样会拼公益的成本。试问,企业会说,我需要高成本吗?试问,会有组织和公益从业者会高呼:我们拼的是高成本?”
昨日,在公益慈善学园讨论会上,一位USDO自律吧同仁说:“商业的低成本是以剥削和污染为代价的,公益就应该用高成本把这些弥补回来。”对于这样的理论,可能许多人表示不能苟同。尽量追求低成本、高效率是所有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但首先,公益行业得先达到正常的待遇水平,再谈节能。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