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柳色新 一曲暖春梅
——记甘肃省嘉峪关市慈善协会副秘书长俞新梅
图为俞新梅(中)看望高龄癌症患者。
慈善公益报( 本报记者 李济慈) 俞新梅的慈善故事是无数慈善工作者人生故事的一个缩影。参加慈善工作近10年来,俞新梅投入了大量心血,也获得了许多荣誉。2008年她被民政部授予“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民政系统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被甘肃省慈善总会评为“全省慈善工作先进工作者”。她的付出赢得了无数受助者的感谢,而她对自己所热爱的慈善事业同样充满了感谢。
携手慈善 与爱偕行
2014年,俞新梅被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家人劝她请个长假,她说:“既然还不能选择病退,那就要坚守岗位,坚持到底。”8个疗程的放化疗结束后,她回到自己熟悉并热爱的工作岗位,继续她以慈善助人,以爱心做事的生活与工作当中。
每当看到贫困癌症患者的救助报告,俞新梅的内心便感到无比刺痛,因为她知道这将意味着又一场与病魔的殊死搏斗。
28岁的闫海霞是嘉峪关市文化馆的一名会计,2015年3月,她被甘肃肿瘤医院确诊为II度乳腺癌。第一次入户了解情况的时候,俞新梅看到的是一个看上去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由于乳腺根除手术使她的左胸平塌,可她才是一岁孩子的母亲,这样残酷的现实是任何女人所无法面对的。交流过程中,得知她是文化馆进村进社工作人员,月工资只有1670元,而她第一次手术就花去医疗费32万元。俞新梅找到了民政局救助科,说明了闫海霞的病情和家庭情况,以特事特办的形式为其解决了3.58万元的医疗费用,同时为其送上1万元慈善救助金。2016年3月,闫海霞病情加重,再次住进了医院。3月8日那天,俞新梅带上1万元慈善救助金去医院看望,令闫海霞感动得泣不成声,握住俞新梅的手说:“慈善协会就是我的救命仙草,我们全家谢谢你们!”然而,无情的疾病最终还是夺走了闫海霞的生命,但却留下了她对慈善的感恩和对这个世界深深的眷恋。
心系冷暖 更咏秦声
谭喜凤是俞新梅的一个戏友,陕西宝鸡人,早年离异,独自带着女儿来到嘉峪关数十年,因腰椎病突然右腿失去知觉。送往医院后医生要求即刻手术并需预交1万元押金。俞新梅接到她的求助电话后,从自己工资卡取出1万元急忙赶到医院。谭喜凤的手术很成功,但近半月花去医疗费用3.6万元。这对缺乏经济来源的谭喜凤母女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俞新梅带头为她组织捐款,很快便募集5800元。但这些与3.6万元的差距依旧很大。俞新梅想到了正在筹备中的嘉峪关市陕西商会。取得联系后,俞新梅将谭喜凤家庭情况及面临的困难以书面形式递交给陕西商会负责人,最终获得了慈善资助。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命运,但我们可以在弱者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去,助他们渡过难关。”这是俞新梅始终坚一个信念。2016年8月,张海元酒后驾驶摩托车回家途中,不慎坠入路崖,致使7根肋骨断裂,胸腔大面积软组织受损,住院治疗花费6.1万元。这次保命花去了家里所有积蓄,张海元也面临从此再不能从事体力劳动的可能,妻子提出离婚,俞新梅得知此事后,找到了张海元妻子,苦口婆心作劝解调节工作,并送上5000元慈善救助金。这5000元对于张海元的医疗费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但她明白自己获得的不只是钱财,更是一种博爱的情怀,一份满载着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和温暖。一颗绝望的心由此复活,一场婚姻危机平息了,一个家庭从此振作起来了。
每年2月,嘉峪关市慈善协会组织开展“慈善情暖万家”活动。按照惯列,该项活动中得到救助的困难群众都要集中参加慈善物资发放仪式。俞新梅有了一个新想法:三镇的农户日常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以文艺演出的形式送温暖下乡,应该很受欢迎。经领导同意后,她联系到嘉峪关市兴丝路文化传媒公司负责人,由他们无偿组织承办这次送文艺下乡慰问演出活动。“慈善情暖万家——文艺下乡慰问演出”活动分别在嘉峪关市文殊镇、新城镇、峪泉镇连演三天。首先为三镇24名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随后的歌舞、小品、戏曲演出赢得了群众的阵阵掌声,使送温暖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矢志不渝 播洒大爱
为了做好宣传工作,俞新梅通过出租车和城际公交车悬挂宣传标语以及“答记者问”的形式解读慈善概念,以新闻广播方式播出募捐倡议书,建立“慈善公益网”及“嘉峪关慈善网”,在《嘉峪关日报》、嘉峪关FM100MH综合广播等多个宣传阵地开设慈善专栏,创办《嘉峪关慈善》杂志,撰写雄关好人故事,使人们通过报纸,电视、收音机、私家车就能接触慈善、了解慈善。为挖掘慈善爱心资源,她带动协会搭建起“慈善搭台,企业唱戏”的募款模式,从2013年开始,开展慈善公益宣传募捐系列活动108余场次。
“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当善念在心中绽放时,哪怕是一句真诚的问候,哪怕是一次邻里相帮的温暖,哪怕是一次对身处困境者力所能及的解救,都会使人们在百转人生中获得感动与温情,让生活因此而美好!”这是嘉峪关市文联以“当善念在心中绽放”为题,对俞新梅慈爱之情的赞美。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