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志愿者
让“志愿服务交易”放大慈善初心
2015-12-07 13:55:35    淮北文明网

   12月4日,第五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举行,全国首家青年社会服务项目交易机构——广州青年社会服务项目交易所宣布挂牌成立。其主要对志愿服务项目准入评估,整合社会公益资源,吸引爱心企业家、基金会投资,搭建项目与资源的线上及线下对接平台提供服务,其最大特点在于使用了公益众筹的概念。(12月6日《人民日报》)

  
  12月5日,是“世界志愿者日”,在公众舆论齐聚志愿服务领域之时,广州志愿服务交易所的成立,让人们耳目一新,但也会令个别人产生一些疑问:公益性质的青年社会服务项目,怎么也与商业的“铜臭味”如此“亲密地接触”了呢?事实上,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只靠单纯的爱心仍不够,要使其长续、持久进步,则“商业就是最好的公益”这一新理念,也应更多地走入当下生活和人心——让商业推动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放大慈善初心的重要推进器。
  
  公益活动,究其本质而言,确实具有非营利的重要性质,我们也应严格防止有人利用公益谋取私利。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就要让其完全避免商业化发展。因此,强调志愿服务公益属性的同时,也不能置壮大公益事业的发展大局于不顾,而刻意让其远离商业,这样只会因小失大,更是一种视野狭窄的表现。因为,公益与商业并非水火不容,商业在公益服务领域的作用,其只能是一种工具性,而非是目的本身。利用商业之手段,最终所要达到的,仍是让公益慈善得以最大化的发展。
  
  在当下,让公益与商业结合,已成为世界潮流,其用商业发展推动公益的思路,已被证明是公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例如,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类商业运作模式下的慈善基金会,其不仅吸纳了各种爱心善款,更在法治的规范内,在尊重捐赠人意愿的前提下,让慈善基金通过商业化运作,得以不断壮大,使慈善的目的能够更为持久、宽广,让更多人受益于慈善项目;让慈善爱心之初衷,能得以无限地放大,产生出更多社会、道德和精神层面的良好效益。
  
  如今出现的“公益众筹”等商业助推慈善的模式,不仅体现出爱心人士之初衷的捐助目的,还包括了资本对公益事业项目的“创投”助推之力。我们的公益组织、公益项目,现在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因其缺乏一定的竞争性,导致一些公益服务项目品质不高。如何有效激励公益服务项目的生存、发展与壮大,显然是公益志愿服务发展碰到的一个瓶颈。如果引用有序、科学与规范的投资支持,就可以使不少公益服务项目的创意与创新,可更好地从概念走向实实在在的落地。而公益有了资本的支撑,还能为资本投入方带来更多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也能为其带来更大的道德影响力和企业文化深化的社会效益。
  
  “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其并不必然导致社会问题的完全商业化,而找到二者有机契合的支点,反而可让公益与商业这二者同时得到双向发展。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曾要求:“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慈善发展的政策”——由此可见,政府对于慈善投资领域的创新,持有非常正面的肯定、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将有益的商业思维,有效引入公益领域,让志愿服务创新更加出彩,让慈善爱心得到更更多更广的辉映与放大,才能更好地达致“让世界充满爱”的美好目标。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