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东山体滑坡灾害救援期间,民间救援力量也赢得了赞誉和认同。参与救援的有成功的企业家,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普通职业者。他或她叫张三或李四,同时又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志愿者像一座城市的清新剂,是一座城市向上的力量。
今年10月5日至13日期间,国家统计局丽水调查队根据《全国文明城市(地级以上)测评体系》的内容,在我市开展了全国文明城市市民评价有关情况的调查。按照测评要求,市民对志愿服务活动支持和认同率必须≥90%,但是丽水的初期测评未尽如人意。
到底是群众对志愿者服务不够了解,还是我们的志愿者服务还不够完善?本报记者带你重新认识我们身边的“志愿者们”。
“互联网+志愿者”整合全市资源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服务制度对于城市文明的推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我市经过多年发展,志愿者服务处在什么水平?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市本级和9县(市、区)均已建立志工委(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并在民政部门登记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志愿者协会。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77535人,其中市区注册志愿者52092人。
尽管从志愿者数量上看,我市志愿者群体庞大,但总体而言,我市的志愿服务还处在初始阶段。活动开展不够经常、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服务水平不够高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好溪堰急需热心志愿者,帮助监督巡逻相关河段。”几个月前,市区好溪堰河长办公室的管理人员曾为招募志愿者的事烦心,“我们可以通过莲都区的网站招募到党员志愿者,但是他们服务时间太短,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巡逻监管机制,通过社会化招募的热心市民是最合适的人选,不过却找不到有效的招募渠道。”
好溪堰河长办公室负责人金剑尝试联系市媒体发布招聘公告,但是深入考虑后发现,即使公告发出后招募到志愿者,但凭借一个单位的能力也难以建立起包括招募、注册、管理、激励在内的一整套志愿服务体系,招募到的热心志愿者最后很有可能面临冷场,“最后这件事只能作罢”。
另外据记者了解,事实上我市共青团组织已为市区的河流配置了“段长”,即在河长的基础上再将河流分段,分配给市直各团组织专人负责,并且每两月开展一次“段长擂台赛”,而各个部门也会经常开展“五水共治”的志愿者活动。所以,好溪堰其实不缺志愿者。
“这也是目前全市志愿者服务面临的一个直接问题,那就是缺乏一个统一的有效管理体系。”团市委相关负责人麻伟强说道,首先是志愿服务领导体制不完善,虽然建立了志工委,但是缺乏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妇联、工会、残联等部门的志愿者都是自成体系、条块分割、活动重复,有限的资源无法整合并发挥最大作用。
“虽然我市现在志愿工作由‘共青团’主抓,但是以一个部门的力量整合各个部门的志愿者资源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麻伟强解释说,“我们团市委目前在做的就是加快‘志愿丽水网’的建设,目前已完成三轮测试,将于近期推出。”
据悉,“志愿丽水网”将整合全市的志愿者资源——全市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区(村)、学校、公益性社会组织,必须在该网站“丽水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上统一为各自的志愿者进行登记注册,建立个人志愿服务档案,从而实现对志愿者核心业务流程电子化管理。
“志工委成员单位和团委系统会获得首批60个管理员权限,管理员实行网格化管理,逐级分层覆盖。网站管理员权限也将逐步地放开,慢慢的从组织化招募向社会化招募放开。”团市委负责网站具体管理的工作人员章钰解释说,不管是微心愿还是其他志愿项目,今后有需求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通过相应的网站管理员发布志愿者项目。任何人都可以凭借身份证登录“志愿丽水网”进行实名注册,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组织化+社会化”完善招募方式
“在一次广场活动中,志愿者派发完小礼品后,那些未领到礼品的群众着急了,对我们的态度很强硬,志愿者当时就觉得委屈。”“我们回收了旧衣服,收拾干净、包装好后,送给了贫困人员,却被一些人吐槽!”一位经常参加团委组织的志愿活动的志愿者深有感触地说:“部分群众对我们的志愿活动没有给予充分的理解。”
“我们也遇到过类似的事,但是当解释我们是来自民间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时,群众的态度变得很快。”叶志文是丽水户外应急救援队的发起人之一,他说有次自己参与救援时,由于进展不顺,家属有些焦虑,言语之间带着不满,当得知自己是无偿救援的公益人士时,态度马上缓和下来。经过这件事,每次他带队出去参与救援,都会首先向群众亮明自己的“草根”身份,“这样可以省去很多事。”
为什么同样是提供志愿服务,组织化招募的志愿者和民间自发组成的社会团体在群众眼里有了不同的标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原因是群众对这两者的认知不同。
组织化招募的志愿者有着强烈的行政色彩因素,在许多群众的眼中,他们在做的是部门服务工作,而不是开展志愿活动。特别是被发现有“某某部门”的标志之后,在许多群众看来,活动已经和“志愿者”这三个字无关了。既然是政府提供的服务,那自然要求就更高了。同时,群众自觉地把自己的角色从“受帮助者”转变成了“权利享受者”。所以,得到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别人有自己却没有是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当服务出现不满意时,就是政府部门的“失职”了,这就脱离了志愿服务的初衷。
“我们也充分认识到现在志愿服务存在组织行政化、活动短期化、方式形式化和成效任务化的倾向,所以我们在‘志愿丽水网’推出后,将会逐渐扩大社会化的招募。”章钰说,由于志愿服务专项工作经费欠缺,市财政没有专项的工作经费,导致志愿服务项目难以持续有效地开展。但是,团市委仍然集中了有限的一批资源,组织志愿者开展了大量有效的志愿服务,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和项目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由此可见,组织化开展的志愿服务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绝不是一无是处,相反仍在当前的志愿体系里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共建文明城市
近年来,我市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在此次里东救援中,26支来自各地的民间救援队伍活跃在救援一线。这些队伍虽然是民间自发组织成立的,但分工明确、救援专业,在整个救援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社会组织会是彻底激活志愿服务制度的“灵丹妙药”吗?记者通过对我市几个社会组织的调查访问之后,发现社会组织也普遍面临着诸多难题。
资金短缺就是社会组织面临的第一大考验。
“我们出去救援,队员吃饭的钱都是AA制的,自己掏钱买装备、找时间训练、无偿参与救援,做得越成功也代表将需要越多的资金投入,时间久了对我们的压力也是很大的。”丽水市蓝天救援队的队长蓝波也常为钱发愁,更让他揪心的是队员的人身安全保障:“我们属于高风险‘行业’,丽水没有保险公司愿意受理我们这个业务,我们目前保险能得到的赔偿非常少,所以每次都很怕出事情。”
“我们人员是足够的,但是资金并不充沛,买材料、找车,都要花费很多心思,经常也是有心无力。”丽水市乐善园由几个退休老人发起,坚持了好多年,目前也受困于资金瓶颈。
如何解决资金的难题呢?不同类型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有不同的做法。
“我们一般是采用内部募集的方式。”何宏伟是“浙江狮子会第六分区”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依托其背后国际性的社会组织“狮子会”团队的丰富管理经验,现在组织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融入丽水的有效运作模式。更多丽水本土的社会组织有的倾向于得到社会的资金资助或者是得到政府的支持。
“我们在大力孵化和扶持公益性社会组织,这几年丽水公益组织繁殖得很快,我们为其中部分组织解决了办公场所和相关设备的问题。”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处处长雷云飞告诉记者,但是在本土发展的社会组织在与政府部门的接触中,也会“水土不服”,往往都需要一个“磨合期”,探索彼此更“舒服”的相处方式。
丽水市公益救援促进会最近在市民政局注册,这是一个依托原丽水户外应急救援队成立的本土救援组织,没有任何外来的背景支持。“我们组建协会就是为了打造一支纯粹丽水本土的民间救援品牌。”叶志文说,丽水市公益救援促进会成立后,市民政局在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安排了办公场所和救援设备仓库。但是,社会组织相对松散的活动模式与服务中心严密规范的管理要求还是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使得社会组织在无形中感到被约束。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在民政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到了22家。同时,对达不到登记注册要求的各类公益类团体实行报备制度,据了解,截至上半年全市共登记了157家,这个群体还处在迅速扩大中。
丽水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今年8月出台的文件《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7年,我市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达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标准水平。因此,今后我市的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将会围绕“国家文明城市创建”的契机进行。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