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6年前,也就是2014年5月,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政协主席位置上退休的李强又马不停蹄,担任了裕安区慈善协会会长。从协会的规划筹建到具体运行,从日常管理到协会发展,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做出了让大家称道的贡献。
李强(左三)在“光荣之星”助困活动中
李强一手创建了区慈善协会社会化的组织架构,创新了多个慈善项目及慈善举措。6年来,他带领区慈善协会共募集善款4737.1万元,惠及30230人(次)困难群众,128个单位得到帮助,同时建立了金额合计560万元的5支慈善基金,推进了裕安区慈善事业的良性循环。区慈善协会在中国社会组织评估中被评为AAAA级单位、安徽省确认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质单位。李强也获得了全国慈善会优秀慈善工作者、“首届长三角慈善之星”称号。
善心可鉴 大爱无边
潜心为善是李强多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慈善早已融入他的血液骨髓,受过他帮助的人不计其数,善行好事不胜枚举。他曾亲手牵线搭桥,为64名孤儿大学生落实了4年的学费,为60位“隔代家庭”失去双亲的中小学生结对近百位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实行持续帮扶。平日他常去农村小学母校,自掏腰包4万元为留守儿童建立了绘本图书阅览柜——校友芸窗;连续16年资助6名孤儿,直到他们长大成人……扶养、扶育、扶智、扶贫,成为李强对孩子们提供的“一条龙”服务。
17年前,他深入四望山村访问结对扶贫户,认识了失去双亲的一对双胞孤儿。监护人是他们已然高龄且严重肢残的奶奶。自此,从牙膏牙刷到服装铺盖,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从家里的危房改造到兄弟俩在广州求学,他无一不操持到位,关心到家。
16年前,李强在六一儿童节慰问时,认识了梅花村与年届70岁务农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残障儿童小王盈(化名)。从此,小王盈就成了他的孩子,从筹款治病到联系学校,再到就业创业,他都贴心备至。
弃婴孤女小吴音(化名)的养父是棉场村的五保户,家里生活一直很拮据。等到生性好强的吴音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李强比她家人还要欣慰,毫不犹豫地承担了她的全部学费、生活费。
白圩村的一对姐弟父亲病故,母亲改嫁后一直和70多岁且疾病缠身的爷爷奶奶生活。李强入户调查时了解到两个孩子的情况后,便开始结对资助他们从市区学校一年级开始的全程培育。
一心慈善 耕耘沃土
工作中,李强习惯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用组织的力量推进裕安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他从创新慈善组织机制入手,设立了“创始人”制度,在副会长、理事人选上,基本不从行政岗位选人,而是从经常参与慈善活动的爱心企业与爱心人士中遴选。在理事岗位上,他有意识地选择与慈善活动有关的行政机构作为会员单位参与管理,并不因行政人员的调动而影响慈善工作。他强化监事岗位,聘用审计师类专业人员和社会人士组成3人监事会,全程参与并监督慈善活动,开展年度审计活动。确定了“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区慈善协会的各项重大事项,严格执行民主决策。
慈善活动离不开善款的支撑。李强设计了“合纵连横,围点打援”的工作方案。纵向争取全国和省市慈善组织、公益机构,如中华慈善总会、省市慈善协会、爱佑慈善基金等的项目合作。横向争取境外爱心项目,如香港基督教协进会的3个项目。
区慈善协会设计的“一路同行”“心心点灯”关爱留守儿童的“童伴之家”等项目都是日常募捐的“点”,区慈善协会组织爱心人士围绕这些“点”定向捐款,不断扩大慈善影响力与协会的实力。
李强主持区慈善协会工作6年多来,心无旁骛,一心为善。他厉行节俭,遵规守矩,无工资、无福利地为裕安区慈善义务付出。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抗洪救灾的双重考验下,他不顾自己患有脑梗塞,始终坚持在抗疫救灾一线,动员募集善款355.5万元,为抗疫抗洪作出来自慈善的贡献。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