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企业家
从乡村小裁缝到爱心企业家
2015-08-28 14:19:12    江南时报

   由南京市文明办、宁波银行南京分行和江南时报共同推出的寻找社区模范活动,今日为您带来南京市高淳区东坝镇民间公益组织“慈孝爱心家园”成员濮阳桂芬的故事。

 
  20岁时,身为人母的濮阳桂芬学了缝纫的手艺,每天挑了一台缝纫机东南西北地奔波,上门给人缝缝补补,做些简单的衣服;上世纪八十年代,她靠着8台缝纫机和10多名工人起家和丈夫创办制衣公司,如今已是实至名归的企业家。从裁缝变成创业者,数十年来濮阳桂芬坚持做慈善,捐款捐物累计花费30多万元。
 
  从裁缝到办厂,她说要让村里妇女都增收
 
  多年前,濮阳桂芬是东坝镇小有名气的裁缝。“之前我都是单干,挑个缝纫机到别人家上门去做。”到八十年代各乡都发展起来了,村里号召办企业,她便投资了5000块钱和丈夫办起了制衣厂,最早厂里只有几十个人,工人们还要自己把家用缝纫机带来做工。
 
  在濮阳桂芬的操办下,制衣厂目前已经达到600多人的规模。企业里都是女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淳当地的妇女。她说:“办厂的时候我就想,现在农村里光种田收入很差,如果能把妇女的收入带上来,让她们来做活,家里的条件也会慢慢好起来。”抱着这样的念头,她把村里家庭有困难的妇女尽量安排到厂里工作,濮阳桂芬希望以此帮助她们提高生活水平。
 
  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她说自己感到很快乐
 
  “我做的都是些小事,没什么好说的。高淳的"慈孝爱心家园"就有很多人做得比我好,我只是其中一员。”听说记者要采访自己,濮阳桂芬急切地说着“不必不必”,语气里透着一股谦逊。
 
  濮阳桂芬和口中的“慈孝爱心家园”,是高淳东坝镇的一个民间公益组织。
 
  今年端午节前后,濮阳桂芬和“慈孝爱心家园”的同伴来到东坝镇敬老院做了一次爱心慰问活动,她回忆道:“就是带了些礼品送给老人家,也准备了几个节目。我也不会什么,就坐在那儿陪那些老人聊聊。”濮阳桂芬说,那是她第一次去敬老院,虽然只是陪老人聊天,却打心眼里感到快乐。
 
  村委会的一位妇女主任告诉记者,每年春节,濮阳桂芬都会慰问一些村里有苦难的邻里街坊。到了重阳节,她还会带些吃的或是生活上需要的东西看望老人,嘘寒问暖。“她都是雷打不动地去,几十年如一日。”
 
  捐款捐物30多万元,她说心意比钱更重要
 
  加入慈孝爱心家园两三年,濮阳桂芬参加的活动不少。
 
  有一次,同事闲聊时提起甘肃贫困地区的生活情况,感慨道:“要是能做点什么就好了”。几个人一合计,决定发起一场募捐为甘肃贫困地区的人献爱心。“我们就在网上发信息,全区募集旧衣服。可以是穿过了不想要的,但一定要保存完好。”听说甘肃的孩子还缺书包,她就捐款买了一批送过去,所有的捐赠物都由成员自己贴钱邮寄过去。
 
  忙碌的工作没有给濮阳桂芬空出太多的时间献爱心,但即便如此,濮阳桂芬做的善举并不在少数。不仅是积极支持“慈孝爱心家园”的团队活动,平日里她听说有关孩子教育、传统文化普及的爱心活动,也会主动搭把手。
 
  “我自己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之前村里要组织看电影,电影放映前会先播一段《弟子规》之类的讲传统文化的短片,我觉着对孩子的教育很好。”濮阳桂芬毫不犹豫地和几个爱心人士出资赞助。而对几次的捐款数额,她只字不提,“累计捐款捐物30多万元”的数字,还是区里推选她评优做材料时才知道的。
 
  “真的不多”,濮阳桂芬笑着强调:“数量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
 
  爱心感染亲朋,她说退休了要做更多公益
 
  1995年起,因办厂攒下积蓄的濮阳桂芬夫妻俩,主动向村里捐款,修缮道路、水利等设施,为农户改水、改造电网。
 
  “我只是知道大家的苦,想为村上的人做点事。”在濮阳桂芬看来,自己只是个会些手艺的“农村妇女”,而不是人们口中的“爱心企业家”。在她的影响下,身边的家人、朋友也跟着参加捐款、捐物等爱心活动。久而久之,濮阳桂芬成了邻居眼中的“红人”,有什么家长里短还会请她出面评理、调解,她有什么建议街坊们都很信服。
 
  濮阳桂芬说:“我现在还忙着厂里的事,等过几年退休了我还要继续做公益,不光关心咱们高淳,还要走出去了解其他地方的人有什么难处,用更多的方式去帮助他们。”
 
  温暖你我他 社区正能量。


责任编辑:b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