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徐镱轩和他的“慈善长征”
2017-07-21 13:51:59    慈善公益报

   ——记全国慈善会基层慈善工作者十大感动人物徐镱轩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钟 伟)他的慈善义举温暖了患病儿童和贫困家庭,他的慈善事迹令无数人感动和敬佩,他在慈善道路上留下了无悔的脚印。他,就是中华慈善总会永久理事、中华慈善总会新闻界志愿者慈善促进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徐镱轩。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中华慈善总会新闻界慈善促进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徐镱轩日前当选为中华慈善总会2016年度全国慈善会基层慈善工作者十大感动人物。
 
  慈善的种子在心中萌芽
 
  早在1998年,徐镱轩就通过中华慈善总会接触到慈善事业,那时他主要是自己出钱资助一些贫困的百姓。
 
  200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之际,徐镱轩得知有许多抗战老兵还没有到过北京,特别希望来首都走一走、看一看。于是,他就主动联系中华慈善总会,个人出资30万元,与燕赵都市报合作,邀请了80多位抗战老兵到北京参观,使老兵们如愿以偿。
 
  这些年逾花甲的老兵们对党始终充满了热爱和感激,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老兵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反过来深深感动了徐镱轩,使他认识到做慈善对社会,对人民,对自己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精神力量。慈善的种子从此在徐镱轩的心中生根发芽。
 
  “一张纸”激起慈善梦
 
  到了不惑之年,“种子”开始破土。2007年,徐镱轩开始思考怎么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参与慈善。起初,选择什么慈善项目,从哪里入手,他很茫然。一天,他偶然看到一个人蹬着三轮车满大街收废纸,一个想法油然而生:废纸可不可以用来救助人?
 
  徐镱轩用心寻找答案。通过实地走访,他了解到每回收1000公斤废纸,可以生产再生纸800公斤,节约水100吨,节约煤1.2吨,节约电600度。这相当于节约了3立方米木材,能让14棵生长8年、7米高、树干直径27厘米的大树免遭砍伐。
 
  2008年起他下定决心,以回收废旧报纸为路径,发起了“一张纸献爱心行动”,他的慈善长征由此开启了新的征程。
 
  徐镱轩最先得到了新闻界的热情支持,他真诚地邀请到20多位当时退休不久的首都新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成立了新闻界志愿者慈善促进工作委员会。随后,在这些老同志的指导帮助下,促进会紧紧围绕党中央扶贫攻坚的战略部署,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家庭为帮扶对象,相继开展了“一张纸献爱心行动”“为了我们的孩子——千名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救助行动”、中华慈善总会“善聚源”饮水工程、“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在延川县赵家河村建立“新闻界志愿者扶贫实践基地”,还举办了“中华慈善新闻奖”评选等一系列慈善活动。在慈善界、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迎来了崭新的局面。
 
  全国“两会”上的“爱心屋”
 
  亚洲大酒店,“两会”代表、委员住地。2015年3月4日清晨,参与“一张纸献爱心行动”志愿者的电话急促响起来:“中华慈善总会吗?我们是亚洲大酒店,大堂‘爱心屋’的废旧报纸已经满了,请你们过来收取”。下午16时25分,酒店再一次电话告知,“爱心屋”又一次爆满。据了解,当天仅亚洲大酒店就收集了代表、委员阅读后的报纸、杂志约700公斤。
 
  回想当年,徐镱轩萌生了把“爱心屋”推进“两会”想法时,身边的人都摇头。“两会”是讨论国家大事的场所,“一张纸献爱心”说白了就是收废纸的,怎么可能进去呢?有的人甚至觉得他异想天开!然而徐镱轩却不这么想,他认为,正因为“两会”议的是国家大事,“爱心屋”才更有意义。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全国政协办公厅第一个表态支持,同意把“爱心屋”放进会场,至此“一张纸献爱心行动——爱心屋”已六进“两会”,累计有20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连续6年联名提案,1000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签名寄语和大力支持。
 
  经过徐镱轩和新闻界老同志们的不懈努力,“一张纸献爱心行动”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纳入向全民推荐地九项“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之列。民政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共同发文倡导和广泛开展“一张纸献爱心行动”。
 
  面对这些新进展,徐镱轩深感欣慰,但他没有懈怠,他说:“这只是我慈善长征的第一步,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
 
  30万公里筛查路
 
  8年来,徐镱轩曾5次深入新疆戈        壁,20多次往返青藏高原,辗转于内蒙古、黑龙江、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云南、湖北、福建等多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行程逾30万公里,他的团队参与筛查儿童达25万人次,先后免费为2819名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成功实施手术治疗。另外还经过筛查,免费救治了132名包虫病患者,所救助的部分患儿还曾受到两任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进藏这么多次,每个人都会有强烈的高原反应,每次由我带队,如果说我退缩了,那其他人怎么办?”,在筛查现场,徐镱轩不仅要组织患者、协调各项工作,还要强忍着高反的不适,关心和鼓励身边的同事。
 
  进藏筛查“先心病”和“包虫病”,环境很艰苦,工作量也特别大,徐镱轩和他的医疗队加班加点,有的医生一天竟要听诊一两千人,耳朵都磨出了血泡。有时他们去学校,附近所有居民和学生几千人排队接受检查。凡是医疗队开车经过的地方,只要看见前边有小孩子,马上就会停车“抓”过来细心检查一番,不知情的还以为他们是坏人!
 
  遇到特殊困难的家庭,徐镱轩总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钱,给他们买米买面,问寒问暖,这几乎成了他每次筛查途中必不可少的善举。
 
  谈起近几年获得的荣誉,徐镱轩觉得这是组织上对他的鼓励,更是一种鞭策。“感恩中华慈善总会给了我一个投身慈善事业的平台,感恩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理解、支持和包容,感恩众多爱心人士的鼎力相助,使自己得以在一个广阔的舞台上,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徐镱轩说。
 
  如果说慈善事业也需要长征精神的话,徐镱轩倡导发起的慈善项目就是一台善行天下的播种机,撒向人间都是爱。
 
  加油!徐镱轩的“慈善长征”!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