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赵静:长城脚下女馆长
2017-01-06 10:31:52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见习记者  何小鱼)在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脚下,有这样一位女子,10多年甘当人生最后一站的送行者,默默无闻地呵护逝者通往天堂路,她就是获得2016年“全国殡葬工作先进工作者”殊荣的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位女殡仪馆馆长赵静。

 
  2000年,刚毕业的赵静来到殡仪馆工作时感到无奈和彷徨,后来,她慢慢认识到这是一种让逝者安息、让亲属心安的特殊职业,在肃穆与庄严中她对这份工作渐渐心生敬意。
 
  赵静说:“没有什么比尊严更高贵。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呵护每一位逝者的尊严。”有了这种认识,她心里所有的包袱都放下了,一门心思做事,而且每一项工作总是走在前面。
 
  火化班是殡仪馆最脏、最苦、最累的岗位,面对的是各样的遗体,那时条件差,人工推运、翻烧,就是带上防毒面具也有种难以忍受的气味,操作室温度高达30多度,每天在火化炉前工作长达10多个小时下来,回到家里已是茶饭不思,但赵静硬是挺了下来。
 
  2016年初,天寒地冻,文殊山上有一具尸体经公安勘验后要殡仪馆接收存入冰柜。赵静和火化班人员前往文殊山,当赶到现场才发现,这是一个几乎没有路的大山顶,虽然是冬天,但尸体已面目全非,更困难的是如何将尸体运下没有道路的山下,近60度的山坡上全是裸露的戈壁碎石,别说抬着担架,就是轻装下山都很困难。为了不让尸体二次受伤,赵静和其他同事先将尸体套上防腐袋捆结实,然后几个人轮流背着一步步移下山顶!当时在现场勘验的警察也动容地说:“没想到你们会这样工作,真是不容易,让人敬佩。”
 
  面对遗体,每一环节、每个步骤都在考验着这个行业每个人的意志。赵静虔诚地说:“你可以马虎从事,也许没人知道,但你的良心会受到煎熬;你可以恣意妄为,但你就违背了职业的操守。”有一次赵静刚下班到家,单位打来电话,一具尸体需要处理,她到单位大院打开裹尸布一看,这哪是尸体,分明是裹了沙子的烂肉!死者亲属是位60多岁的老母亲,老人有气无力地说,一年前儿子高考结束后到外地打工,就没音信了,等到见面时就成了眼前这样,白发人送黑发人啊。看着悲伤的老人,赵静觉得无论如何要让这位老人得到最后一点安慰,要让逝者在母亲面前恢复完整的“人型”。于是,赵静脱下外套换上工作服,在沙堆里一点点抠、一点点拼,经过4个小时的细心工作,硬是用纱布把这位逝者捆成了个人样。看到她如此尽心尽责,老人几次哽咽、给她下跪拜谢。赵静连忙扶起老人说:“您千万不要这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爱心是工作的动力。赵静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高贵,热爱生命,才能热爱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有一次,从嘉峪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回一具遗体需要火化,从四川赶来的家属是位中年男子,蓬头垢面,身后还跟着一位衣衫褴褛的小女孩,死者是小女孩的母亲,在新疆摘棉花回来时在火车上出了事。等到把骨灰抱出来时,天也快黑了,父女俩相对无言,模样十分可怜。看着这对人生地不熟的外地父女,赵静二话没说,放下工作,领着这对父女到餐馆吃了顿热腾腾的饭,然后将他俩送上回家的火车。
 
  她的爱心也体现在对待家人上。赵静的婆婆因视网膜脱落,赵静背着婆婆到医院紧急做了手术,但出院回家后,婆婆心情一直比较烦躁。赵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下班都要和婆婆坐在一起聊天、拉家常,哄婆婆开心,并坚持每天给婆婆擦身体,服侍婆婆按时吃药、洗脸、洗脚。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赵静却始终如一,因此,她不但赢得了婆婆家人的满意,也赢得了邻里对她的赞誉。结婚13年来,她往来公公婆婆及父母家服侍4位老人的感人事迹在居民和单位传为佳话,2014年赵静被评为嘉峪关市“孝亲敬老之星。”
 
  2012年赵静被任命为嘉峪关市殡仪馆馆长。她又把那股韧劲用到了管理上,以惊人的毅力和魄力,挖潜力、打基础,把原有的废旧库房维修改造成高、中、低档3间不同风格的遗体告别厅;扩增殡仪馆面积4200平方米;还投资80余万元建成了遗体存放中心,使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她讲科学、重管理,绿化植树3000余棵,将一座戈壁殡仪馆变成了乔、灌、花、草、藤各类相间,高、矮、纵层次相映,园、坪、坛、盆相互协调、环境优美的殡仪馆,被市绿化委评为“园林花园式单位”。她强素质、树形象,使行业面貌焕然一新,“巾帼文明岗”“道德建设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最美青年”“全市精神文明单位”等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
 
  赵静说,只要充实,不需要多么美满;只要明亮,不需要十分灿烂。赵静和她的同事们用爱心在长城脚下为千千万万逝者铺筑着通往天堂的路,也固守着那份对生命的庄严礼赞。


责任编辑:bj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