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家乡慈善事业奉献的“潘得巴”
——记西藏自治区潘得巴协会会长次仁罗布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杜超)今年43岁的次仁罗布,是个地道的康巴汉子,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孩子,他对家乡的万物有着特殊的感情,时刻关注着家乡高原生态文明的建立和偏远家乡人民的生活质量。他在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任职期间,潜心专注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项目,并逐渐对这一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感情,暗自下定决心这一辈子要为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事业奋斗。2006年正式辞掉稳定的工作后,经过三年多时间的艰辛努力和探索,次仁罗布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创办了如今的潘得巴协会。“潘得巴”,藏语意为“为民谋福利的人”。
在担任潘得巴协会法人代表、执行会长期间,次仁罗布始终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带领当地群众在应对环境保护和发展的现实矛盾中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实践与探索中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同时,他自己也先后荣获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2018年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也是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元素。多年来,次仁罗布时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克服心浮气躁,努力坚持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掌握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宣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情况,探索最合适的方法。他通过深入项目区广泛调研,聆听广大群众的意见,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找准受益群众的需求,尊重当地的实际需求及愿望,激励当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的实践工作当中,努力为家乡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能够真实了解困难群众最真实的需求,次仁罗布带领工作人员深入珠峰自然保护区进行广泛了解当地情况。“扶贫先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次仁罗布始终把解决当地燃眉之急作为入手点,逐步推进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项目。他先后为珠峰保护区筹措善款1000余万元和价值2800余万的物资,进行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项目。项目覆盖聂拉木、定日、吉隆、定结等15个县,45个乡镇,385村,受益群众达99751人。组织了26次农牧民能力建设培训,参训人数达600余人。
在次仁罗布的带领下,潘得巴协会实施的扶贫开发、生态保护、农牧民能力建设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先后获得了“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特别奖,由国家民政部和国务院国资委等5 部委主办的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实施类“银奖”等近20个公益环保奖项等。2015年发生尼泊尔4.25大地震时,次仁罗布迅速行动,积极筹措救灾物资,第一时间将折合人民币价值200余万元的救灾物资运送到灾区群众手中,受到了日喀则市委、市政府的隆重表彰。次仁罗布还代表潘得巴协会于2016年获得“中华环境奖”的社会组织,代表西藏社会组织走进首都人民大会堂参加了颁奖大会。“我始终坚信,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家乡的发展一定越来越好。” 次仁罗布这样说道。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