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人物
闫庆华与他的万寿阳光老年公寓
2019-07-23 19:02:00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奚冬琪  本报记者  李济慈)出生于1949年10月的闫庆华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同龄人”,这也是他名字的由来。如今的闫庆华已近70岁,一个本该享受他人照料的古稀老人,却将关照更多老人当作了自己的生活与事业。他一手创办的万寿阳光老年公寓现在越来越受到关注。他倾尽家业、倾心竭力扶老助困的精神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赞誉。

      不久前,长期关注国家养老事业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伊丽苏娅来到位于北京西长安街边的万寿阳光老年公寓,倾听“当家人”闫庆华讲述她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以及盼望更多政策“绿灯”的诚恳心声。

 

新一轮创业从64岁时开始

 

      闫庆华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1968年初中毕业他前往山西汾阳下乡插队,后赴海南岛从军16年。退伍转业后,他选择了下海经商。2013年初,已经准备出国定居的闫庆华被战友的一句临别感言触动了——“你这一走,我们这些老家伙就没人关心了……” 闫庆华思来想去,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作为一名军人子弟和曾经的军人,闫庆华对部队、对战斗英雄及军烈属老人有着极深的感情。他看到过很多军人家庭失独与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心理总是不能平静。一直以来,他都有一个意愿:办一所特殊的养老院,让为共和国拼搏一生的老人们能够有尊严地安享晚年。于是,64岁的闫庆华开始了自己新的事业。

      尽管经商多年,但对养老产业,闫庆华还是一个门外汉。他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要找到合适的场地。60岁那年,闫庆华曾因突发脑出血被送进医院。事后医生告诉他,幸亏你家住得近,送来的及时,否则可能就保不住性命了。正是因为这段经历,闫庆华给养老院选址确定了一个“底线”——离大医院近、交通方便。

      为了合适的选址,闫庆华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北京各大医院周边地带,却一无所获。几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他无意中发现了万寿路地铁站出口处的一座9层空楼。楼房不到10米就是地铁站,周边还分布着解放军301总医院、302医院、304医院等众多三甲医院。在之后的几个月里,闫庆华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与楼房产权单位达成合作协议,由闫庆华出资,将这座空置楼改造成三星级老年公寓。

      整整一年时间,闫庆华对楼房进行了全面改造,在获得消防、环评、食药等方面验收合格后,终于得到了民政部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及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书。

 

未来发展希望得到更多支持

 

      除了地理环境、专业护理的优势及对辖区内困难家庭老人做到兜底保障之外,养老公寓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这里居住的老人多为参加过抗战的老军人和革命烈士后代。“红色基因”色彩浓厚,红色传统分外鲜明。

      据统计,万寿阳光老年公寓开业4年来,已收住长期照护老人92人,短期照护老人100余人次。除了照顾好公寓内的老人,万寿阳光还持续为周边社区的居家老人及残障人士提供上门送餐、维修、照护服务等3000余次,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获得锦旗、奖牌无数。

      家住隔壁社区的肖春华阿姨,因老伴患病不能自理,打听了多家养老机构都拒绝接收。自从来到万寿阳光老年公寓3年多来,肖阿姨的老伴得到了良好的照顾,也将她从生活的桎梏里解脱出来,她一再表示对万寿阳光和闫庆华的感激之情。

      今年6月末的一天,万寿阳光老年公寓10层“祝寿室”里气氛温馨而又庄重。一位入住3年,已是91岁高龄的老八路与4个儿女正进行一场遗嘱公证仪式。为老人担任遗嘱见证人的,除了公证员、律师,还有闫庆华。看着老人家能够在自己创办的养老公寓里完成晚年心愿,闫庆华心里既有感动更有责任。那一刻,他觉得创办这家老年公寓、参与养老事业,是自己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决定、最有功德的事情。尽管总是夜以继日,既无节假日的概念,更是超负荷的付出。老人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心思都让他牵肠挂肚,殚精竭虑,而经济上的投入更是让他入不敷出,倾尽了家底。但他认为,这就是他的责任,他的使命,一切付出都很值得。

      闫庆华对《慈善公益报》记者说:做养老公寓这些年,他完全是凭借对这项事业的热爱、对老人们的感情和对今年已经97岁的老父亲的承诺。今后,无论多么艰难,他都要继续坚持下去,直到自己走不动为止。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更多倾听老人及其子女们的呼声,尽量、尽快在政策上倾斜,将具体问题具体处理,这就是对他们这些痴心于养老事业的人们最大的支持了。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