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事民政工作31年,特别是在救助站工作的15个年头,始终坚持用真情温暖每位流浪人员,用爱心浇筑救助管理之路,他就是江苏省泰兴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吴玉华。
知难而进谋发展
救助管理站达到国家三级标准
2000年,吴玉华调到泰兴市收容遣送站任站长。当时办公条件差,设施简陋。吴玉华不但没有怨言,还对这份工作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热爱和担当。为了探索工作思路和积累经验,对每一个来求助的、特别是跑站的对象,他都亲自接待,一方面着力研究收容遣送工作,另一方面着手改善办公和收遣条件。
2003年收容遣送站更名为救助管理站后,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各阶段的工作重点都处于调整中,尤其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对工作理念和硬件设施,受助人员吃、住、行、查找甄别、滞留安置等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吴玉华主动争取,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泰兴市委、市政府支持建设资金,出台规范性文件,改善救助管理工作的条件与救助环境。
今年春天,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80多张床位、年均救助量400余人次的泰兴市救助管理新站正式启用。新站不仅设有功能齐全的居室、洗浴室及室内外体育器材等生活场所,还设置了教室、娱乐活动室、图书室、手工室、微机室等学习场所。同时增设了沙盘手工室、心理疏导室和行为矫正室等儿童活动场所,实现了站内餐厅及一般疾病医疗诊治与市社会福利中心资源共享,让需要帮助的救助对象能得到全方位的救助。
主动救助开先河
帮助百名流浪人员找到家
吴玉华常说,“救助工作的岗位在哪里? 在困难群众家里,在扶危济困的路上,在救死扶伤的现场,在弱势群体最无助的危急时刻……”
为了有效地开展救助工作,他摸索出了一套主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思路和模式,特别是他创出的“试送查找法”“方言辨别法”“DNA数据比对法”等办法,为流浪乞讨人员回家指明了方向。
“老人家,对不起,我们来迟了,让您受委屈了。”2008年9月的一天,吴玉华接到扬州市救助站的协助救助信息,自述参加过抗战、抗美援朝回国后一直在外漂泊的82岁高龄老人马留喜,迫切希望返回祖籍泰兴宣家堡。吴玉华采用主动救助的模式,将老人成功安置在该镇敬老院安度晚年。
今年7月,泰兴市救助管理站在全省率先对长期滞留在救助管理机构的32名流浪人员进行了DNA数据采集,并汇入公安机关失踪人员数据库,目前已帮助1名来自姜堰的流浪者找到了家人。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