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人物
沈国军:在公益方面,我和马云相互影响
2015-11-23 11:53:50    中金在线
  关注“未来的项目”
  
  《中国慈善家》:你是北京浙江企业商会会长,从整体上看,你觉得现在中国一些商会对公益的参与度如何?
  
  沈国军:2004年,我被选为北京浙江企业商会的第二届会长,第三届、第四届我是名誉会长,去年被选为第五届会长,算起来,也做了10年了。纯粹是当作公益来做的。
  
  我们商会里也有公益捐款这类活动,但基本上还是以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灾区捐助为主。一般都是代表商会捐些善款,临时性的,不系统。事实上,我觉得这也是现在各商会普遍的情况。相较于民国时期,企业家在商会这种组织形式下,暂时对公益慈善的参与还不够。
  
  《中国慈善家》:民国时期的商会捐款量非常大,对慈善的参与也非常积极。
  
  沈国军:某种角度上看,当时社会的慈善氛围相对好一些,企业家对公益、慈善参与很多。杜月笙是当时商界最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本身是法租界商界总联合会主席,也是当时红十字会的副会长,那时候公益机构里很多都是企业家。当年上海总商会会长虞洽卿,宁波人,发动他们商会里的企业家和家族的公益机构为抗战捐了很多飞机。类似的例子有太多了。
  
  《中国慈善家》:银泰基金会的成立,是你个人和银泰系统性做公益的起点么?
  
  沈国军:我本人对公益理解其实很宽泛,倒不一定说有了基金会,或者是你参与某个具体的公益事业,这跟我提出的“共享价值”有根本联系,就是只要有公益的心态,任何时候都可以参与公益,产生公益的表现、表达,都可以的。只要是对社会进步有贡献,对解决社会问题有贡献,我认为就是公益。
  
  《中国慈善家》:你更关注一些发展中的领域,比如美国很多机构都在做文化、艺术类公益项目,在这方面,银泰基金会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项目就很典型。
  
  沈国军:没错。救贫救急这些基础慈善当然非常重要,但我觉得不能做滥,泛做,否则就是资源浪费。现在基础慈善大家都在做,实际上很多地方在浪费资源,效率很低。我作为企业家,那就发挥我的特长,主要关注一些新领域,发展中的领域,去做一些创新。
  
  《中国慈善家》:早期应该也做了不少比较传统的公益项目。
  
  沈国军:一开始确实如此,参与公益总有个过程的。从1997年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组建,一开始规模比较小,早期“撒胡椒面”式的公益我们也做过不少,很多都蛮传统的,这里捐一点,那里捐一点。有的捐对了,也有的效果并不理想,过程中有很多感悟。
  
  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做大,在这方面投入也相应增加,我们就开始关注一些有价值、有意义,但还未得到发展和推动的项目,一些未来的项目。近现代史研究项目是其中之一。
  
  《中国慈善家》:银泰公益涉足的环保、教育项目也有类似特点。
  
  沈国军:生态保护属于环保领域,但我们是用创新的模式来做,把国内很少尝试甚至从无到有的模式地建立起来。
  
  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属于教育领域,很多人和机构在做教育,但我们实际上是在填补空白,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么一个专业,十个人可能改变不了什么,对吧?一百个人可能有点作用,假如一千个人甚至一万个人在公益慈善行业里工作,他们是经过非常系统的训练的,有更好的理念,有宽阔的视野,有更专业的能力,那会对整个行业水平有很大的改变和提升。这一点上,我相信比捐多少钱更有意义,更重要。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