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人物
李一诺:生物学霸如何“玩转”科研、商业与慈善
2015-09-28 14:05:32    果壳网

  我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叫“奴隶社会”,现在有23万粉丝,其中很多是非常关心社会大事的。我当时和他说了这个例子,他对这个也有兴趣,他自己是做技术出身的嘛,对这些事情也挺敏感的。主流的年轻人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是我们当时聊得比较多的。

 

  记者:你科研也做过,商业也做过,你觉得在全球事务当中,慈善会是比其他方式在社会事务中更高效的方式吗?

 

  李一诺:人类的社会有三种机制: 政府的、营利性企业的和公益慈善组织的。它们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并不觉得慈善在道德上更高尚,我也不觉得慈善是一个“更高效”的方式,三个体系之间必须共同合作,解决一些人类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

 

  我不赞成有些人说的“企业就是最大的公益”,或者公益本身没有意义这个说法。举个简单的例子,穷人的疾病,哪个企业愿意做?没有企业愿意做,因为这不挣钱。每个企业都是有边界的,在边界里有效,在边界外是无效的,所以肯定要在相应的范围里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

 

  那就政府做?政府也有能做的事情的局限性,比如政府不能万能的了解一线社区里的情况,而且有一些问题,比如疾病,很多疾病是没有国界的,没有国界的话是哪个政府做?

 

  所以这些问题必须是三方合作的机制来解决。比如中国贫困山区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的问题,当时扶贫基金会的工作是和跟当地的产妇说,如果去医院生孩子,就能拿到一些钱。他们还雇了一些“大妈”,去各家里看,谁家要生孩子了就去做教育。这个方法很成功,政府一看这个方式很好,有效,后来就接手了,由他们来做这个事情。

 

  在这个例子里公益组织起到的就是一个倡导者和催化剂的作用,先探索一个机制,有一些失败了,但有一些成功了就有扩大的可能,做好了政府和企业就都可以介入。没有人能看到所有问题和所有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来讲,政府、企业和公益慈善组织是完全互补的。

 

  说说女性与孩子

 

  记者:你的“奴隶社会”公众号做了多久?你打算利用运营新媒体的经验,和基金会的工作结合吗?

 

  李一诺:2014年1月开始的。对,我们希望把盖茨基金会的公众号做得更有趣、更有意思。我的公众号,开始的动机非常简单,就是为了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思考给人分享,有可能有用。我最开始写的一系列都是根据我在麦肯锡8年做面试官的经验,写的给年轻人如果准备面试的一些建议。

 

  另外一个就是很开放,很多我的朋友也写。开放的好处是建立了一种开源的模式。平台到了一定程度,投稿人自己会对自己有要求的,做得不好我自己面子上不好看。我们的口号是“不端不装,有趣有梦”,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很真实的,表面上看可能很光鲜,但大家不都是泥里滚出来的吗?很多人在内心深处是和这些故事有很多共鸣的。

 

  现在也有一些领导力的组织来找我,我其实不喜欢领导力这个说法,它让人感觉居高临下。我觉得没有人愿意听别人说教,还不如就讲讲你的真实故事和纠结,这种东西就很有力量。

 

  记者:科学这个词儿给人的印象比较偏男性一点,你作为一个女性,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带来什么不便,或者有利的地方呢?

 

  李一诺:(停顿)我在早期对自己的性别是非常不敏感的,特别是在考虑科研的时候,我觉得没有什么影响。我读PhD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会讲好故事的科学家才是好的科学家。 科学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你怎么能够把不同的亮点摘出来,找到联系,做实验证明一个问题。好论文其实都是好的故事, 组织一个故事这方面女性其实是有优势的。

 

  可能是咱们这一代人吧,生长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比较男女平等的,我妈妈就是很典型的职业女性,不觉得女的就应该在家里。在美国工作之后我对这个问题变得有些敏感,可能是因为我发现在职场上还是有一些对女性的偏见。

 

  不过在专业领域里面,对女性的确是有挑战的,最绕不过去的事情是生孩子。女性对自己和家庭的考虑,是一个很大的分界点。后来我会做一些跟女性相关的事情,也是因为我觉得需要给女性更多支持。

 

  记者:你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问到这里一个很顺利成章的问题就是,你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

 

  李一诺:我自己长大的时候我妈妈也是在全职工作,而且基本上也见不着,从来没有做过早教,没有被带着去上过钢琴课(笑),但我这不也还行么?(笑)。孩子的话,我觉得大的决定因素是基因和家庭,兴趣班这事儿也许没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但是大家都有一种焦虑感,因为别人都在干这些事儿我就得去干,怕落下嘛。其实这很多时候是家长的心理压力,而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而且人要是不能专注做一件事,其实做很多事情就是沉没成本。

 

  另外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的妈妈是一个努力工作的人,这样的价值观可能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一些,想开了就没那么焦虑了。反正有苗不愁长,孩子各有各的造化。对孩子的基本原则把握好了,其他交给际遇吧。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