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草根慈善
郑成明:安身立命于公益慈善事业
2021-06-07 15:32:15    慈善公益报

 


郑成明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1950年1月出生的郑成明,今年虽是“古稀老人”,但他却有一颗年轻跃动的心。盖因他心有慈善,手握慈善,身在慈善。曾任河北省清河县政府副县长的他如今身兼三职:清河县教育基金会首任理事长,清河县慈善总会首任会长,清河县志愿服务联合会名誉会长。

  近十年来,郑成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时间和情感都投入到了清河公益慈善事业之中,为全县教育、慈善事业尽心竭力,并带出了以退休干部为主的近百人志愿服务队伍,成为清河公益慈善领域的一位领军人物,一面昂扬的旗帜。

为民兴学 助困奖优

  2013年初,清河县企业家李文勇捐资1000万元、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成立清河县教育基金会,郑成明受命出任理事长。2018年10月,清河县慈善总会宣告成立,由县教育基金会原班人马组成班底,郑成明出任会长。

  在同事们眼里,郑会长是位有着深谋远虑,长于精打细算的高手。几年来,他严格筹划使用善款,让其细水长流地资助困难师生和贫困群众。截至2020年年底,县教育基金会和县慈善总会共收入7184.43万元,公益性支出2964.2万元,余额4084.1万元。累计奖教奖学7083人次,救助困难师生及群众8738人次。

  2017年12月,为帮助清河籍优秀大学生、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在郑成明的积极推动下,由教育基金会出资设立“大学生精英奖”。几年来,共奖励国内外名校学生896名,累计发放奖金201.2万元。

  2018年7月,为纪念清河籍当代国学大师顾随先生,郑成明提议组织设立了永久性的“顾随名师奖”,每年度评选名师10人,每人奖励3000元。与此同时,为鼓励清河县文学爱好者,还设立了永久性的“石祥文学奖”,每年评选奖励作者10人,每人奖励2000元。

胸怀大局 彰显担当

  助力脱贫攻坚与抗击疫情是2020年两大重点任务,郑成明带领县教育基金会和县慈善总会全体人员倾力其中,充分彰显了慈善组织在服务国家大局中的责任担当。

  郑成明联合县妇联创办了“爱心扶贫超市”,使全县82个村庄4500多个贫困户通过劳动积分受益。每年新春佳节,郑成明还组织带领县教育基金会和县慈善总会会员、理事,对生活困难的师生和城乡贫困家庭进行帮扶慰问,为他们送去来自全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至今已累计发放救助金81.2万元。县教育基金会、县慈善总会也先后被上级部门评为“京津冀社会组织跟党走——助力脱贫攻坚优秀单位”“河北省扶贫先进单位”“五星级党支部”“支教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郑成明组织带领县慈善总会全体人员开展专项募捐工作,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期间,共接收抗疫捐赠141笔,合计348.32万元,全部第一时间用于疫情防控工作。

  今年年初,清河县毗邻的南宫市发生疫情,郑成明带领县慈善总会联合县红十字会,迅速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发出《倡议书》,支持南宫及本县抗疫。共接收县内百余家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防疫款物338笔,价值153.98万元。县慈善总会迅速组织力量,连夜将价值55万元款物送到了南宫群众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南宫市委市政府派员专程向清河县慈善总会赠送了锦旗和感谢信。

珍存历史 传承文化

  2015年,郑成明个人出资十几万元,办起了“农耕文化展览馆”。他和十几位退休老干部组建起志愿者团队,义务布置展馆、修缮物件、搜罗展品。农耕馆现有13间展室、300多个门类、4000余件旧物展品。开馆6年多时间,前来参观学习者达4万余人。先后成为清河中学、清河职教中心、长江小学等多所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并被有关部门授予“清河县青少年农耕文化示范基地”“清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邢台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并成为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战略合作伙伴”,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华社、《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河北日报》等多家媒体均进行了报道。

  建馆的同时,郑成明还结集出版了《农耕记忆》《远去的背影—清河县农耕文化展览馆藏品录》《诗像乡愁——清河县农耕文化展览馆选辑》等三本书籍。拍摄制作了三部专题片《不忘初心 乡愁铸魂》《大地与乡愁——清河县农耕文化展览馆掠影》《记住乡愁 承载美德——郑成明先生乡愁对联选粹》。其中《不忘初心 乡愁铸魂》获河北省委组织部党员干部电教片一等奖,并被中央组织部收录。

  2019年6月,清河县委书记王俊红在调研清河县教育基金会、县慈善总会时,对郑成明和爱心志愿者们赞誉有加,称之为“一群高尚的人做了高尚的事”。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