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草根慈善
从出生起就年年捐款的女孩
2020-07-29 01:08:38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吴光明 本报记者 张迎迎)“白天孩子要上学,只有等到下午放学才有时间。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不久前,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在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陪同下赶到江苏如皋市慈善会捐款,而这一老一小年年都来慈善会捐款。老大爷名叫潘建华,如皋市民政局退休干部。小女孩是他的孙女,名叫潘瑾奇,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六年级(4)班学生。

  “潘瑾奇,你每年捐款一次,今年2月你不是已经捐款320元了,怎么又来捐款?”如皋市慈善会工作人员不解地问。

  “那是支持抗‘疫’的,我每年是定在5月16日捐款,今年捐款因为特殊情况推迟了。”小瑾奇回答道。

  “哦,那你这次捐多少?”“再捐两百元。”等工作人员开票办完手续后,小姑娘连忙与工作人员打招呼再见,说是要回家做作业,拉起爷爷就走了。

  其实,这位小姑娘捐款不是一两次了。她从出生那年起就每年给慈善会捐款一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潘瑾奇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份。2008年4月25日是她出生的日子,10多天后,震惊国内外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国际国内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一桩桩、一件件感人肺腑的慈善义举深深打动了潘瑾奇的家人,他们感慨万分,“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于是,全家人商定,从她出生的这一年起就帮助她年年捐款,等她懂事了告诉她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并且让她自己来捐。

  于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5月16日,父亲潘苏鑫就专程来到如皋市慈善会,为女儿捐款100元。此后,每年5月16日,不是父亲潘苏鑫帮助女儿捐款,就是爷爷潘建华帮助孙女捐款。从上小学二、三年级起,渐渐懂事的潘瑾奇就在父亲或爷爷的陪同下来到市慈善会捐款,捐款多少也由她自己定。每年捐款 100元、160元、200元、300不等,至今,13岁的潘瑾奇已连续向市慈善会捐款14次。

  在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的言传身教下,潘瑾奇渐渐明白了做人要有爱心的道理。从读小学开始,每次回老家农村看望年迈的奶奶,她总要给奶奶一两百或两三百零花钱。走在大街上遇到有困难的残疾人,她也常常主动帮助他们。

  有一年盛夏,爷爷故意问瑾奇:“今天天热,我们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爷孙俩商议后买了矿泉水、面包等20多份慰问品,来到大街上送到环卫工人手里。环卫工人见她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爱心,连声称赞表示感谢。

  近几年来,每逢节假日,潘瑾奇都会积极开动脑筋,去做些“有意义”的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