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草根慈善
70岁“镇江好人”坚守战“疫”一线
2020-03-23 12:21:59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馨 通讯员 张金强)在江苏省扬中市八桥中心卫生院利民村卫生室,一个满头白发的身影尤为醒目。疫情当前,这位古稀之年的老党员一直坚守村卫生室,并承担随访外地回乡村民健康状况的重任。他就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镇江好人”郭洪彬。

  51年来,郭洪彬一直坚守在乡村医生的岗位,全心全意地服务群众。《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郭洪彬先后被评为扬中市优秀乡村医生、优秀共产党员,扬中市敬老先进个人,扬中市劳动模范;先后当选扬中市第九、第十届人大代表;2008年1月,荣膺“2007年度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成为当年镇江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医生;2009年被评为“扬中市文明市民标兵”;2010年郭洪彬所在的村卫生室被扬中市文明办、扬中市卫生局授予“人民满意科室(窗口)”称号;2011年他被评为镇江市劳动模范与镇江市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12月入选“镇江好人榜”;2018年4月获镇江市首届“新乡贤”称号。

一线抗疫 彰显英雄本色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有过丰富抗击“非典”经验的郭洪彬深知疫情防控工作的风险,但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带头冲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丝毫没有考虑自己已近古稀之年。“疫情面前,医务人员责无旁贷。”这是郭洪彬内心最真实的表达。

  蔡平是扬中市八桥镇利民村14组村民,年前从湖南途经武汉回家过春节。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郭洪彬医生每天两次到蔡平家中监测他的体温,提醒他不要串门,不要随便走动,一定要戴好口罩。郭医生热情周到的服务,让蔡平很是感动,“郭医生真是不简单!配合做好自我防护是我们的义务,可他都快70岁的人了,每天两次上门为我们服务,我们都觉得过意不去。”卫生院分给郭洪彬重点监测的对象有7个,他坚持每天两次上门检查“雷打不动”。而相对而言,这些群体对他的健康威胁也是最大,也许其中就有新冠肺炎病例,但郭洪彬没有丝毫犹豫,他觉得这就是使命,“这个时候我们做医生的不冲锋在前,谁冲锋在前呢?这是医生的职责。”

  疫情初期,从湖北走亲戚回到扬中的祝瑞勇向村里及时说明了自己的行程。收到信息后,郭洪彬第一时间赶到他家,给祝瑞勇和他的家人全部测量了体温,提醒他及家人两周之内不要外出、不要串门,自己会每天两次上门测体温,直到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异常才能“解禁”。

  除了监测外地返村的村民,自正月初二起,郭洪彬就正式回到村卫生室的岗位,每天至少看诊二、三十个患者,遇到有咳嗽发热的患者,还要耐心说服患者按照规定去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确保安全可控。

扎根农村 不辱使命

  1969年,18岁的郭洪彬初中毕业后不久,被推荐当上了村卫生员。从此他与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农村卫生事业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50多年来,他脚踏实地从事着最基层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守护着一方群众的生命健康。无论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疟疾病防治、血吸虫病防治,还是九十年代的结核病防治、肝炎病人排查等工作中,他都全身心地投入,扎实做好基层预防、基本医疗等各项工作。平时,他从来没有上下班的概念,随时随地都在准备为村民服务。对他来说,吃饭的时候、睡得正香的午夜,接到急诊电话是平常事。炎热的盛夏如此,气温零度以下的严冬也是如此。只要是病人需要,郭洪彬总是随喊随到。

  2019年寒冬里的一天,一个60多岁的妇女深夜突发急性胃肠炎,疼痛难忍。家人拨通了郭洪彬的电话,此时,已是凌晨一点多钟,屋外寒风刺骨,这位年近70岁的老人硬是咬着牙,顶着寒风及时赶到了病人家里。打止痛针、输液,治疗程序有条不紊。病人疼痛已经减轻,但郭洪彬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耐心地守候一旁观察病情,询问病人的感受,直到病人安稳地进入梦乡,他才放心地出了门。

  尽管已是古稀之年,但为了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郭洪彬一直忙碌在医疗系统的“末梢”。随着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断完善健全,家门口的村卫生室成为农村居民解决小病小痛的首选之地。良好的医技加上贴心的服务,来利民村卫生室就诊的患者逐年上升。据2019年 《八桥镇各村卫生室门诊工作量统计表》显示,利民村卫生室门诊量达到16000多人次,工作量是其他村卫生室的2~7倍不等,日平均门诊量在40人次左右,进入疾病高发的夏季,最忙的时候,每天要接诊七、八十人,郭洪彬也成为八桥镇最忙的乡村医生。

  “百姓需要,我没有理由退却。我要不遗余力多干几年,为老百姓健康服务。”这就是郭洪彬51年坚守,70岁依然冲锋在战“疫”前线的理由。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