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捐空家产 身后捐赠自己
——记山东济南林甘教授为公益事业殚精竭虑的一生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希文 通讯员 董广坤)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刚过,泉城市民还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然而,生前热心公益事业,被称为“破烂教授”的林甘老人却于10月15日在山东济南安详离世。
10月17日,林甘的儿子林松说:“遵从父亲的遗愿,将遗体捐献给齐鲁医院和红十字会,用于医学教学和研究。父亲生前说,自己能捐的已全部捐完了,就剩下自己了。现在把自己也捐出去,不管是器官还是遗体,希望能对国家和社会有用。”
林甘,享年86岁。福建福州人,中医世家,毕业于东北农大兽医系。退休后长期从事公益活动,为包括特困大学生、残疾人、灾民在内的各类弱势群体捐款捐物。在1998年至2019年期间,用于公益事业的捐款累计达30余万元。2015年,林甘向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
最后的奉献
林甘1957年8月由东北农学院兽医专业毕业分配到山东农学院工作,自1986年1月调入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一直从事兽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先后任讲师、副教授等职务,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
作为在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林甘始终不忘是共产党解放军解放了他的家乡,让他这个祖祖辈辈吃糠咽菜的苦孩子背上了书包,走进了学堂,并且还上了大学,为此,他念念不忘党恩。退休后,他认为报答党的恩情机会到了,他用微薄的退休金,多年来省吃俭用,把攒下来的钱都捐助给了慈善事业。他的捐款远到国外的印尼,国内的舟曲、汶川,近到身边的平阴、明湖中学;所捐物资,小至自己的衣物大至上万存款,自1998年以来用于公益事业的捐款累计已达30余万元。
21年义捐,他收获一箩筐的感谢;30万捐款,照亮了诸多孩子的前程。“破烂教授”捡着破烂、穿着破烂,“我父亲的退休金很有限,这些钱都是他省吃俭用省出来的,家里能捐的基本都捐了,说是家徒四壁也不为过。如果说他留下了什么,那就是精神,这种精神也一直鼓舞着我们小辈儿向前。”林松说,虽然一辈子都在帮人,但父亲从不麻烦人。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虽然饱受病痛折磨,但基本不会开口喊疼,甚至坚持不去医院,自己给自己配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林甘实践自己的诺言,把最后一份爱捐献给了社会。
林甘的慈善义举受到人们一致好评,得到了社会充分肯定,于2005年获得“山东十大好人”,2014年1月获“济南市第二届责任市民”等荣誉称号,被济南慈善总会评为“济南慈善十年突出贡献慈善先进个人”。
“捡破烂”教授
林甘夫妇曾不顾天气严寒,跑到服装店,花1000多元钱购买了20件新衣和16条保暖裤,捐赠给特困大学生。
然而,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很是阔绰的他,对自己却是相当吝啬。家里用的是捡来的家具,内衣是10年前的、坎肩是20年前的,连最新的外套也都穿了3年了。老伴李杰说,“家中的日光灯都是在街上捡的,自己扯上电线便再利用了,四方桌是从我原来的家里搬过来的,这个橱柜是朋友送的。”也正因此,林甘有了个“破烂教授”的绰号,他戏称自己节“捡”持家。
“1998年我们俩结婚的时候,一起捐给济南市红十字会1000块钱作为结婚纪念。后来他却捐上了瘾。”李杰说。
2002年9月,从报纸上看到山东平阴县部分地区遭遇干旱的消息后,林甘捐出12000元予以资助;2003年5月响应单位号召,为抗击非典捐款2000元;2004年8月,林甘从报上看到残疾人刘冰心的感人事迹后,捐出4000元。2005年,除了向《生活日报》“每周救助”活动捐款近万元外,他还向山东夏津县精华聋儿语训希望学校捐款10000元……
“职业病”教授
虽然林甘对捐款的事不愿提及, 但说到自己研制的疫苗,这位疾病缠身的老人嗓门会不自觉地提到很大,有时还会猛拍桌子。
他说的最多的是为那些牛和鸡治病,他最大的心愿,是自己的疫苗能得到承认和推广:“弓形虫是人畜共患病,特别是孕妇感染上很危险,胎儿会引起死胎、畸形、瞎眼,我研制的疫苗,救活了几千万头猪、牛还有鸡。”
1958年大学毕业后,林甘被分配到山东农大任教。1987年,他上书国家,要求“自费研制疫苗”并很快得到批准,被部分同行戏称为“职业病”。
很快林甘就花光了全家的积蓄。当林甘终于研制出“免疫增效弓形虫灭活苗”时,已经是1996年了,林甘介绍说,疫苗不仅可以让畜禽不再发生弓形虫病,而且可以防治偶蹄动物的口蹄疫、鸡的禽流感。然而,他花9年时间研制出来的疫苗,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拿到批号,不能大规模投入生产。他用最后一点钱自己制作了疫苗,却没人敢买,4卡车疫苗全倒掉了。
林甘一病不起,病中的林甘还在坚持给农民养的家畜看病,虽然林甘的疫苗没有正规生产过,但老百姓认可他配的药,他们管林甘叫“牛魔王”“鸡祖宗”。
最后,在济南市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对林甘研制的疫苗专门组织了专家鉴定。2002年10月15日,济南市科技局做出了鉴定结果:该产品经全国各地约2500多万头猪和4500万只鸡实践应用表明效果切实有效,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历经15年艰辛,终于得到了认可,美国和泰国的一些研究机构曾愿意出800万买他的专利,但都被林甘拒绝,理由是:“我是中国人,不能把我的科研成果卖给国外,再让他们高价卖回来,赚我们农民的钱。”
但有了专利却没有批号,疫苗至今仍不能量产。他的特立独行注定不能得到周边所有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前常有农民带着病猪、病羊和病家禽摸上门来找他治病,却经常敲错门,为减少对邻居的打扰,林甘在楼道贴上指示牌,一路指到他四楼的家门口。
“老林是省农科院畜牧所退休的,用红笔在门口标记主要是为了方便很多养殖户来找他。只要是小动物得病了找他,基本都能治好。”李杰说。
“一根筋”教授
“如果走进他的世界的话,他确实是一个善良的老头。他研究疫苗,捐款都是为了帮助别人,他在做一个梦,我也想努力圆他这个梦。”他的老伴李杰这样说道。
在李杰的眼里,林甘就是“生活上的白痴”“一根筋”,只会搞科研、做实验。不论是搞科研还是做慈善,林甘都得到了爱人李杰的支持,这让他很是感动,在曾经的采访中林甘多次夸赞老伴:“她很能吃苦,也愿意帮助别人。不论是向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体捐助,还是我搞试验,她都帮了我不少忙。”
曾经有媒体问林甘“收留”病鸡病猪,老伴会不会反对。他说:“开始也有些反对,但看到我给它们把病都治好了,她转而非常支持我。”
2013年,林甘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当时,林甘就希望在百年之后,把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齐鲁医院复检说癌细胞已扩散,等过世后,器官可以捐献给需要的人,现在都报道眼角膜紧缺。器官也能用作科研,帮助更多的人。”林甘曾说。
捐献身体器官,李杰也无异议,“一辈子风风雨雨的,身后事也看得淡了。器官捐赠可以帮助更多人,不能浪费了身体这么好的材料,我也能理解。”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虽然身体越来越差,林教授却称,“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科研成果还没有得到国家批号,不能量产,不能大面积挽回患病畜、禽所造成的农户的损失”。因此,他只有把自己百年之后捐献遗体作为对社会的补偿。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