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草根慈善
奉养老人如父母
2017-04-14 14:53:33    慈善公益报

   ——记“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荆门市社会福利院护理员张丽萍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张迎迎)“你对他们好,他们真的能感觉到。”在荆门市社会福利院,有这么一位养老护理员,她把老人当自己的父母来看待,真诚的用耐心和爱心去与老人相处,如今已经20个年头。她就是荆门市社会福利院养老护理员——张丽萍。
 
  “奉养老人如父母”张丽萍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着她的人生信仰。
 
  孝为德之本 百善孝为先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到节日,张丽萍总是惦记着院里的老人,用淳朴的孝心抚慰着老人孤独的心灵。一位被张丽萍称作“许妈妈”的老人,不慎摔了一跤导致股骨骨折。来到福利院后,张丽萍每天为她端茶倒水、洗澡翻身、端屎端尿,不厌其烦。老人不开心时,她就坐在床头与她聊天;老人身体不舒服,就为她按摩;老人不想吃饭时,就想方设法劝她;天气好时就用轮椅把老人推出去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照料,许妈妈不仅能站起来,还能撑着拐杖挪步了。老人感激地对张丽萍说“你不嫌脏不嫌苦,真比亲闺女还要亲啊!”
 
  有一位88岁高龄的余奶奶,几乎每晚都要失禁。张丽萍就晴天晒,雨天烘,碰上冬天和雨季棉被床单不够用,她就拿出自己的棉被床单给老人换上。余奶奶临终前用“你真是活菩萨啊,你要活120岁”这样的话语来表达自己深深的感激。
 
  像这样的例子,张丽萍自己也记不清到底有多少。她总觉得,在这里供养的“三无”老人虽然没有劳动能力,没有子女也没有赡养人,大多是穷苦了一辈子的人,但既然他们来到了社会福利院,就要让他们的晚年得到关爱,得到幸福,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当好辅导员与调解员
 
  福利院里供养、代养的老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性格各异,生活习惯不同,更有的性格比较偏激,脾气比较火爆。不说和护理员相处,就是和一同居住的老人相处都会产生矛盾。“有的开始连话都难说到一起,互相之间横挑鼻子竖挑眼,相互指责发生口角的事多着呢。我们就得当好心理辅导员与调解员。”张丽萍说。
 
  张丽萍和其他护理员一样,在夹缝中受过冤枉气,也悄悄掉过泪,但她从来灰心,用宽容的心来对待责备和抱怨,不歧视、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位老人。张丽萍从沟通入手,与老人促膝谈心,苦口婆心讲道理,疏导矛盾,化解怨气。她常常对他们说:“大家今天能够在这里相聚,就是缘分,来到这里我们就是一家人,大家应当多一份谅解,多一份互助和关爱,一起珍惜集体生活才对。”在一遍又一遍的劝解下,老人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张丽萍成了老人们精神上的主心骨。
 
  每年春节,福利院都要给老人们过年。为了方便代养老人在除夕当天能和亲人团聚,今年他们把吃年夜饭的时间定在了腊月二十九。不过,在这里住惯了的老人们,除夕当天大多都是白天和亲人们聚会,晚上还要回到福利院。“老人们都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朋友、玩伴,就不会孤单了。”张丽萍说。她在这里见证了子女们的孝心、老人们的开心,这也是她工作这么多年来最欣慰的事情了。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