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草根慈善
小医大爱 ——记麻阳高村镇医院内科主治医师田小玲
2016-04-21 10:19:12    怀化日报

   “阿姨,不急啊,有我在呢。家里人不在,我陪着你。”“田医生,谢谢你。每次住院,都多亏了你关照。”4 月19 日,麻阳高村镇医院内科病房内,88 岁的满竹英老人,握着一个医生的手,久久不愿意松开。

 
  这个寡言少语、身材瘦削、戴着眼镜的女医生,就是高村镇医院内科主治医生田小玲。
 
  “田医生,人好啊。每次只要碰到她,我就放心了。”老人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在广州,由于患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每个月她都要住一次院。有时候,家里人来不及过来照顾她,都是田医生主动陪护。“有时候晚上,她就在旁边搭一张床陪着我,就跟女儿一样呢。”
 
  今年48 岁的田小玲出生于锦和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田世新在当地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十二三岁时,田小玲就帮着父亲抓药、熬药,从此开启了她的学医之路。20岁那年,田小玲如愿考上了怀化地区卫校,专修西医。1990 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锦和镇卫生院工作。在锦和镇卫生院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她把整个身心交给了患者,不分日夜。只要哪里有病重,哪里有需要,她都义不容辞地主动上门诊疗服务。在电话中,锦和镇梁家村的滕老告诉记者:“要是没有田医生的上门精心照料,我恐怕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滕老说,当田小玲还在锦和镇卫生院工作时,有一次他因高血压入院治疗,由于子女都在外打工,没人陪护。知道情况的田小玲,不但用精湛的医术给予治疗,同时,还陪着跑上跑下,像亲生女儿一样地照顾她。“现在她都不在锦和镇上班了,有生之年,如果能请她到家来吃顿便饭,也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
 
  作为内科主治医生,田小玲每天面对的患者主要是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的疗养。在采访中,同事们都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情:一位长期结核病患者,在高村镇医院已经住了4 次院,有次危重,家属没有来得及护理,她心急如焚,就在旁边放了一个小椅子,陪伴了一天一夜。后来医院建议患者转院,但是患者的强硬态度却让每个同事都流出了泪花。他说:“田医生把我们当家人,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我不转院,就是死了也不愿意离开这里。”也正是在田小玲细心地呵护下,这位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和她共事10 多年,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不知疲倦,瘦削的身影一直在病房里忙碌。每次晚上来医院,10次至少有8 次,田医生都在加班。”高村镇医院的院长黄明广这样评价田小玲。医院护士张小妹告诉记者,陪护本来是护士的事情,然而,田小玲却不这样认为。只要是她负责的患者,如果没有家属陪护,她都是尽心尽力在旁边照顾,直到病人康复出院。张小妹还告诉记者一个细节,由于长期劳累,有几年前,田小玲就患上了高血压,最高的时候达到了200mmhg多。今年春节期间,由于劳累过度,她自己也病倒了。面对着住院部里等待她的患者,田小玲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没有请假住院,也没有跟院里和病人提起,依旧带病坚持工作,一边输液一边给患者看病。
 
  谈及从医感受,田小玲无奈地表示,由于身处基层卫生院,有时候,面对一些疑难杂症无法解决,她心里比谁都难受。“我所能做的,就是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尽自己的能力,将他们治好。”田小玲告诉记者,今年3 月,兰里镇道通村72 岁的王要兰老人,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危入院,在医院诊疗了5 天。由于家庭条件有限,无法去上级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老人出院后在家不幸去世。“老人家的儿子来办理出院手术,特地找到我,告诉我,老人在去世前,还叮嘱他们,要感谢田医生,以及所有帮助过她的医生们。”田小玲流着眼泪告诉记者,作为医生,只要真诚地对待患者,患者肯定也心怀感激的。那么,所谓紧张的医患关系,也就不存在了。
 
  这就是田小玲,她没有起死回生的法术,没有外面大医院医师“鬼斧神工”般的技艺,她只是在基层医院里默默诠释着当代社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大医之道”,且几十年如一日的平凡“小医”。就是这样一个小医,却演绎着真诚大爱,温暖着无数的病患。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