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四上午,秦淮区五老村街道淮海新村社区里都会飘出悦耳的扬琴声。对于在这里学习演奏的社区居民刘美娟来说,闲暇时出门走几步路到社区办公室,敲敲扬琴,哼哼小曲,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乐趣。
看着学员们乐在其中,坐在一旁的老师——原秦淮区商务局工作人员、老党员、今年63岁的吕战平深感欣慰。13年前进入秦淮区文化馆梅韵锡剧团,作为文化志愿者投身公益后,这样的时刻也能给他带来快乐。吕战平还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年拿出全家一个月的工资,专门投入“社区文化志愿者”这个角色,把文化送进大街小巷,种在居民心里。
上周四中午,记者来到淮海新村社区,还没走进教室,就能听到扬琴声远远传来。进入教室,当天上午的课程已结束,剩下两名学员在教室练习,吕战平教得兴起,正跟学员一道合奏。69岁的刘美娟就住在淮海新村社区,她喜欢文艺,也曾参加过声乐学习和表演,能在家门口得到老师“真传”,她的休闲时光又增添了乐趣。“吕老师教得认真仔细,我从去年5月开始学习,年底参加汇报演出时,就跟其他学员一起拿了一个一等奖呢。”说到学习上取得的“成就”,刘美娟眼睛一眯,笑得格外灿烂。她还告诉记者,学了快一年,除春节期间停过两次课,吕老师的授课可是“雷打不动”。“年前有段时间不是特别冷嘛,我们都以为他不会过来了,毕竟他也上了年纪,大冷天骑着电动车跑来跑去,我们也心疼啊。可是他最终还是来了。”刘美娟说。
家住雨花台区的高静萍也是淮海新村社区扬琴课的学员之一,她每次路上都要乘车近一个小时来上课。“我是喜欢扬琴,但一直苦于没有地方学习,我曾经请过一个老师,每节课要花80块钱,但感觉进步特别慢。听说这里有老师愿意免费教学,水平还特别好,我就来了。”高静萍说,以前她只能敲击单个音节,如今在吕老师的指点下,逐渐能演奏完整曲目,现在还在“挑战”更难的曲子。
淮海新村社区目前已累计有20多人跟着吕战平学习,但这里并不是吕战平的唯一“据点”,他可是个“大忙人”。每周一、二,他需要备课、整理谱子,周三在瑞金路街道瑞金新村授课、周四在淮海新村社区授课、周五要去秦淮区文化馆梅韵锡剧团排练,到了周末则是带着锡剧团的成员、自己的学员们串场演出。附近的干休所、学校、敬老院里,都留下了吕老师的身影。
吕战平是一个名为“南京社区艺术教师志愿者”项目的成员,全市600多名有艺术专长、善于教学、有志愿服务精神的志愿者加入其中,他们已经走进社区累计志愿服务8000多场次。投身项目之初,吕战平和妻子便给自家立了个“规矩”:每年拿出一月工资,专门投入志愿服务。“后来女儿看我们老两口乐在其中,她也‘注资’一个月工资给我们,表示支持。”吕战平说,为了教学方便,社区出资给学员买琴,他则在淮海新村和瑞金新村社区各放一台自己的扬琴,每台五六千元都是自掏腰包。此外,往来教学、演出的交通费用,上课用的道具大多是吕战平自购,有时其他志愿者的午饭他也会“埋单”。吕战平说,全家每月工资在2万元左右,这份钱被他们专门用在文化服务上。
责任编辑:bj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