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贵州毕节黔西县的大山里有这样一个人,捐出自家土地盖教室,平了自家菜地做操场,还动员一家做老师,甚至拿出工资管食宿……默默坚守山村35载,就这样他在大山里办起了一所山村小学——化那小学!他就是一位少数民族教师、“草根校长”——王朝会。
毕业回乡,从办扫盲班到组建乡村小学
1978年,18岁的王朝会高中毕业回家,由于家乡边远闭塞,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村民甚至不会算账。“每到赶场天,乡亲们都要约我一起赶场,帮他们卖山货算账。”王朝会回忆。
“家乡太需要文化了!”王朝会心想。
1981年春节过后,王朝会在家里办起扫盲班,白天干活,晚上义务上课。
但是大人们解了急,孩子们呢?正在这时乡亲们都求他“办个学校”。
想到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再一想自己读书是托党和政府的福,王朝会下了决心:办学算是对社会的回报。
1981年春天,化那小学正式招生就招到了36名学生。这个简易搭建的学校教室是王朝会自家堂屋,课桌用石凳垫上木板,黑板用门板,操场是王朝会自家的菜地……
如今, 化那小学拥有两座教学楼、一间食堂、一个公厕和一个操场,占地近两亩。这是王朝会家所有的土地,操场是由他家唯一的水田改成。他不仅没有向政府索要一分占地款,还用自己的工资建起三间留守儿童宿舍和三间教师宿舍,前后花了6万多元。
全家上阵组建“家庭教师团队”
起初,王朝会让每名学生每学期用5斤包谷作学费,没想到乡亲们太困难了,还是有很多人交不起,于是,王朝会决定免收孩子们的学费。
到了第二学期入学的时候,“不交学费也能上学”的消息传遍了山村,学生骤升到104人。王朝会只好采取办复式班(一名教师上几个班的课)的方式上课。由于学生数量激增, 在假期新修的一间泥巴房和自家堂屋已容纳不下学生,刚结婚的王朝会便把新房让出来,自己和妻子住在牛圈楼上。
教室解决了,找教师上课成了最迫切的事情。
由于待遇低,来的人上了两年课又走了,王朝会只能将“主意”打到弟兄姊妹身上。1982年秋天,王朝会叫回妹妹王朝碧,她成为化那小学的第二个老师;1983年,有初中文化的妻子李家珍成为该校的第三个老师;接着是三弟王朝进、二弟王朝举、二弟媳李永秀、三弟媳陈一荣。自此,王朝会一家7人组成的家庭教师团队,把化那小学办成了山村完小。
山村小学变身“留守儿童之家”
一次,王朝会夫妇收留无亲无故孩子的美谈传遍了四乡八邻,附近及本村的留守儿童、贫困孩子纷纷到化那小学住读。百里杜鹃仁和乡的远房亲戚李某某妻子病故,把两个孩子送到王朝会家;洱海村马灿两兄妹父亲残疾,母亲在贵阳打工,也来到王朝会家;父母都是残疾人的金沙县禹谟镇同心村的宋应琼兄妹也来了……
留守孩子、贫困孩子生活有着落了,学前班孩子的午餐也得管。3年前,化那小学开设学前班。但学前教育并不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内,无法和小学生一样享受营养午餐。
“孩子们这么小,不可能让他们中午回家吃饭再来。老王一动心思,我就知道要干啥。”李家珍笑着说,老王的意见就是自掏腰包给孩子们做午饭。3年来,已经退休的李家珍没有一个中午休息过,都在为孩子们的午饭操劳。
午餐由政府提供的营养餐解决,晚餐由李家家珍老师给孩子们做。不少孩子因家庭贫穷交不起生活费,王朝会夫妇就自己贴上。这个“留守儿童之家”,孩子最多时达到34个,分别住在王朝会和弟弟家。为了让孩子们住得舒服,2013年王朝会贷款3万多元,修起了3间留守儿童宿舍。
30多年来,为建教室出资,为建教师宿舍和留守儿童宿舍出资,为解决留守孩子、学前班孩子生活出资……月收入有9000多元的王朝会夫妇变成了穷人。“我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我没有子女,我和爱人每月有9000多元的工资,不用在教育上就没有其他用处。”王朝会说。直至今日,夫妇俩为化那小学已出资20余万元,他们自己的家不仅没有丝毫存款,还欠乡信用社贷款10万元。
责任编辑:bj003